出國看病:免疫低下的患者應考慮更好的診斷
發布日期:2017-09-20已重新分類歸為真菌并重新命名,可導致免疫缺陷包括患者發生肺炎。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緩解期的兒童患者,和皮質醇激素治療開始減量的患者對該病尤為易感。其臨床表現包括呼吸困難、發熱、干咳、肺部啰音、低氧血癥和低碳酸血癥。疾病早期胸片表現輕微,然而血氣分析常提示低氧血癥e后期胸片通常表現為逐漸發展的彌漫對稱性、雙側或肺門周圍浸潤影。
診斷H]V感染患者體內存在大量的肺孢子蟲,病原體較易檢出。而其他形式免疫抑制者孢囊的檢測則困難得多。常用的診斷技術是對肺分泌物或肺活檢標本,進行直接熒光抗體染色或烏洛托品嗜銀染色。吉姆薩染色可檢測出孢囊壁內的孢子體而非包囊壁。痰液樣本的診斷率為10%?15%,支氣管鏡刷檢為65%~75%,開胸肺活檢的診斷率為90%。病情危急或重度血小板減少的患者應延遲進行肺活檢,因為活檢操作的并發癥發生率及致死率較高,診斷時應考慮予以損傷性小的操作或試行經驗性治療。
治療具有嚴重呼吸函難的患者,進行抗肺孢子蟲治療的同時可加用皮質激素。常規治療給藥21天,W選用方案如下:
(1)踅方新諾明,每6~8小時雙倍劑量口服或兩安瓿靜注,為選擇性治療方案。
(2)噴他脒,每日4mg/kg肌注,可應用于硫胺類耐藥的患者。
(3)在其他用藥方案失敗時應用三甲曲沙聯合亞葉酸鈣治療可能有效。三甲曲沙與復方新諾明或噴他脒相比較,藥物毒性可能略高,療效也沒有明顯優勢。
(4)阿托伐醌或克林霉素-伯氨喹聯合治療適用于合并HIV感染的輕癥患者,怛此方案為二線治療且對重癥患者療效不佳。
絲蟲狀幼蟲和成蟲感染的患者易引發自體感染。細胞免疫缺陷、高劑量皮質醇激素治療以及腸蠕動功能降低均會增加消化道、肺臟和CNS感染的機會。類圓線蟲的特征是在宿主體內長期隱匿存在,只有當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才會播散。
診斷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有淤點樣皮疼癥狀時,應該考慮類圓線蟲病的診斷。25%?60%患者的糞便以及40%~90%十二指腸抽取物中可檢出幼蟲。外周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為其特征,但在重度感染階段可能無此表現。治療早期診斷及噻苯達唑的早期應用(1.5g每天2次口服,持續2?4天)對改善患者的生存非常重要。應格外關注查找繼發性細菌感染。播散性類圓線蟲病患者的死亡率可達80%。
其他寄生蟲:1.蘭伯氏賈第蟲的感染常伴發于低丙球蛋白血癥、小腸淋巴瘤和胰腺癌。臨床表現為腹瀉、惡心、腸胃脹氣和腹部絞痛。2.瘧疾和巴貝西蟲病多見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脾切除術后。感 染多導致高熱和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