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誘導失敗后的異基因 HCT,對白血病有益
發布日期:2024-01-13根據發表在《血癌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對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患者,在初次誘導失敗(PIF)后立即進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HCT)可提供長期生存益處。
德國弗賴堡大學醫學博士米麗婭姆·莫扎法里·喬維因及其同事回顧性評估了220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的長期預后,這些患者在PIF后接受了同種異體HCT,但從未獲得緩解。研究了與治療反應和預后相關的臨床和分子危險因素。
研究人員發現,5年和10年后的無病生存率分別為25.2%和18.7%,而總生存率分別為29.8%和21.6%。10年無復發死亡率為32.5%,48.8%的患者在接受同種異體HCT治療后10年內疾病復發。在初始診斷時確定的不良分子風險因素、同種異體HCT時的不良表現狀態以及從診斷到HCT的時間間隔較長,均與不良預后相關。
作者寫道:“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立即同種異體HCT代表了強化緩解誘導的有效替代方案,并在相當大比例的患者中提供了長期存活和治愈,突出了同種異體HCT作為這一高危人群中最有效治療選擇的重要性。”“我們的數據進一步表明,在AML診斷時開始尋找供體,只要有供體,就立即對難治性患者進行預處理和異基因H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