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升高后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診斷的長期延遲
發布日期:2025-09-05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T)診斷現狀:延遲普遍,負擔或被低估
根據歐洲血液學協會2025年大會提交的海報,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T)患者在診斷方面遭遇嚴重延遲,凸顯了該疾病負擔可能被低估,以及提升醫療保健提供者認知的緊迫性。
診斷延遲顯著,ET負擔存疑
從首次觀察到血小板計數升高到確診ET,平均耗時超兩年(26.5個月)。這一漫長延遲表明,ET給患者帶來的實際負擔或許遠超當前認知,醫療界亟需重視該疾病的及時診斷。
血小板計數特征明顯
血小板計數升高的趨勢在患者中十分顯著。接近指數日期時,患者平均血小板水平達678 x 10?/L,其中50.5%的患者計數為600 x 10?/L或更高,10.5%的患者水平達1000 x 10?/L或更高。而在血小板升高的首個跡象出現時,平均計數為603.9 x 10?/L,31.1%的患者達到600 x 10?/L或以上,4.6%達到1000 x 10?/L或更多。
合并疾病與血栓病史不容忽視
4.4%的患者有脾腫大病史。近半數(49.3%)患者患有其他疾病,高血壓(49.3%)、高膽固醇(36.5%)和糖尿病(15.6%)最為常見。此外,9.3%的患者患有冠狀動脈疾病,3%患有外周動脈疾病。血栓病史方面,19.4%的患者有相關記錄,深靜脈血栓形成(7.2%)、肺栓塞(4.5%)、心臟病發作(3.9%)和中風(3.8%)較為常見。
患者人口學特征
研究的1350名患者中,索引日期中位年齡為64歲。女性患者占多數(69.5%),白人占比83.3%。
研究設計:回顧性分析醫療記錄
該研究回顧了2012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5日期間,馬薩諸塞州布里格姆衛生系統內八家醫院診斷為ET的成年患者醫療記錄。納入分析的患者需滿足就診期間有ET官方診斷記錄、第二次就診確認專家診斷,以及診斷前三個月內血小板計數高達450×10?/L或更高。
研究人員聚焦患者診斷前的醫療保健活動,涵蓋年齡、其他健康狀況、血栓史、實驗室結果以及從首次血小板計數高到官方診斷的時間等信息,還追蹤了患者診斷前使用門診、住院和急診等醫療服務的頻率。為深入了解護理模式,研究人員比較了血小板升高首個跡象前后的醫療保健使用情況,此方法或有助于確定改善ET患者診斷和管理的途徑與時機。
研究局限性
由于研究數據來自衛生系統中的學術醫院,結果可能無法反映在社區中心接受治療患者的經歷。部分早期病史,如血小板升高的最初跡象,可能發生在系統外而未被記錄。診斷和實驗室值基于病歷代碼,可能存在不完整或分類錯誤的情況。此外,診斷前患者就診原因未納入本次分析,將在未來研究中探討。
ET疾病特點與診斷挑戰
ET是一種罕見的慢性癌癥,以血小板計數持續升高為特征,血栓風險增加,且可能發展為骨髓纖維化或急性白血病等更嚴重疾病。盡管診斷前可能出現血栓,但血小板水平升高在無癥狀患者中常被忽視。疾病認知不足加上診斷挑戰,導致診斷延誤。目前,關于ET診斷所需時間以及延遲可能引發的并發癥,現實世界研究較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