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癌癥患者發熱的非感染性原因?
發布日期:2017-10-15經驗性抗真菌治療,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是常見的,隨著中性粒細胞減少持續時間的延長,感染的發生率增加。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治療時,應該經驗性地增加抗真菌治療,如出現嚴重敗血癥或感染性休克,可能由念珠菌感染引起,應增加用兩性霉素或一種棘球白素。廣譜抗生素治療4~7天后的持續性發熱。治療選擇上,兩性霉素B脫氧膽酸0.6~1mg/d,靜脈注射??ú捶覂糌摵闪?0mg靜脈注射,隨后50mg/d靜脈注射。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對于持續性發熱,作為經驗性增加藥物,這幾種選擇已得到很好的證實。值得注意的是,應該根據臨床情況,進行徹底的全面體格檢查或CT檢查,以排除活動性侵襲性真菌感染的存在。一些學者建議,當僅有除了發熱之外的真菌感染的輔助證據時,即可開始抗真菌藥治療。相對于傳統的“經驗性”抗真菌治療,這種所謂的“先發制人”的抗真菌治療,在持續性發熱中的作用尚不明確。
應注意到泊沙康唑(一種新的廣譜抗真菌藥200mg,口服每8hl次,與食物同服),在預防性抗真菌治療中顯示了良好的活性,但其在假定的真菌感染的急性治療中無作用,因為在開始治療5~7天后沒有達到治療水平。明確的細菌感染,抗生素應用應該持續至該感染治療需要的時間標準,或直至中性粒細胞減少恢復,以兩者中更長的時間為準。病原菌不明的不復雜的發熱,和中性粒細胞減少,應用抗生素直至體溫正常及持續24h以上。
若無感染證據,且患者經抗生素治療后無發熱,但中性粒細胞減少仍存在,完成2周治療是可以接受的。在這一點上,可停止使用抗生素并觀察;或者,重新開始氟喹諾酮預防直至骨髓恢復。如果沒有真菌感染的證據,在中性粒細胞減少恢復時也可以停止抗真菌治療。
癌癥患者發熱的非感染性原因,包括基礎惡性腫瘤、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藥物、血液制品,以及異基因干細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然而,感染常見于所有分期及所有類型惡性腫瘤患者。除中性粒細胞減少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有助于增加對感染的易感性,當試圖去診斷發熱及制訂治療計劃時,應該考慮局部因素,如屏障破壞提供細菌入口;梗阻有助于局部感染(膽道感染、泌尿系感染、阻塞性肺炎)。
血管內置管、引流管或支架可成為病原菌定植地,導致局部感染、菌血癥或真菌血癥。脾切除后易增加肺炎鏈球菌和其他莢膜細菌的感染。體液免疫缺陷如多發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可導致對莢膜微生物,如肺炎球菌及嗜血桿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細胞免疫缺陷對軍團菌、分枝桿菌、新型隱球菌、肺孢子蟲感染、巨細胞病毒導致的機會性感染的敏感性增加。
患者的抗生素治療在發熱時,只有當考慮有可能是細菌感染時,才會經驗性應用抗生素。理想情況下,應該建立“工作假說”作為選擇合適方案的基本依據。出國看病如肺炎、膽囊炎和尿道感染可能需要不同的抗生素,缺乏局部的癥狀和體征,考慮菌血癥,特別是有血管內裝置的,臨床上明確的感染和敗血癥,應保證根據臨床情況選擇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