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明確后 可調整相應治療
發布日期:2017-10-15通常,大腸桿菌和克雷伯桿菌是患者當中流行的革蘭氏陰性病原菌。然而,環丙沙星或TMP/SMX等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會增加更具耐藥性的腸道病原體的流行,如腸桿菌、枸櫞酸桿菌、沙雷菌屬。其中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因為它們可能攜帶一種誘導型P-內酰胺酶,該酶可導致第三代頭孢的治療失敗。碳青霉烯、氟喹諾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用于這種情況。
赴美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的桿菌,和其他腸桿菌科細菌變得越來越普遍,且已造成高死亡率的機構性暴發。沒有可比較的資料,而且治療常聯合或包括替加環素、慶大霉素和多黏菌素等幾個藥物,體外數據顯示添加多尼培南可導致協同抗菌活性。銅綠假單胞菌是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中,致命的革蘭氏陰性菌血癥的病原菌之一,應聯合治療以確保患者接受至少一種、對病原菌敏感的藥物。
在腫瘤患者中,鮑曼不動桿菌常與感染的血管內置管有關,并對包括亞胺培南在內的多種抗生素耐藥。阿莫西林、他唑巴坦、他格適或多黏菌素可能有效,但應該向感染性疾病專家咨詢。大多數真菌血癥是由念珠菌引起的。非白念珠菌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可能是預防性氟康唑普遍應用的后果。非白念珠菌很可能對氟康唑耐藥,應給予卡泊芬凈、阿尼芬凈、美卡芬凈、兩性霉素B或兩性霉素B脂質體制劑治療。
赴美就醫中所有的念珠菌血癥患者,都應該采用眼底鏡檢查進行眼科評估。大多數情況下,應拔除血管內置管。雖然念珠菌是血培養中發現的常見的酵母菌,其他具有不同易感性模式的真菌,也可能引起真菌血癥。在細胞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應考慮新型隱球菌感染,后者總是對棘白菌素耐藥。在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中,鐮刀菌、擬青霉菌和毛孢子菌也可引起真菌血癥。對這些相對少見的真菌的治療應該咨詢感染性疾病專家。
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通過在導管出口2cm的范圍內紅斑、硬結、觸痛的存在而診斷為導管出口部位感染。竇道感染的特點是紅斑沿著隧道式導管的皮下通道,皮下通道延伸至出口部位的2cm以外。導管相關血行感染需要血培養陽性,以及菌血癥來源于導管的證據。簡便可行的方法是,外周血培養陽性和導管血培養陽性的時間相差>2h。
來自導管的血液細菌生長更快,因為血培養瓶中的細菌接種數量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此定義使得必須從導管采血,以及通過外周刺人直接從靜脈采血行血培養。若懷疑局部感染,除了血培養之外,導管出口部位流出物拭子應送去培養。單純性導管部位感染(無全身感染癥狀或菌血癥)可僅給予局部處理,以及口服抗生素如雙氯西林。
如果患者有發熱,或圍繞導管部位有明顯的蜂窩織炎,在等待培養結果期間應經驗性地應用萬古霉素。竇道感染需要靜脈使用抗生素并拔除導管,經驗性治療應包括萬古霉素,及覆蓋革蘭氏陰性桿菌,如頭孢他啶、頭孢吡肟或環丙沙星。赴美就醫當病原菌明確后可調整治療,感染性血栓性靜脈炎也需拔除導管,并考慮抗凝治療,偶爾需要行外科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