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發現食管癌的罪魁禍首
發布日期:2017-10-17食管癌是美國增長快的癌癥之一。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UMC)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上消化道中的細胞可以引起巴雷特食管,一種癌前病變。這一"癌細胞源頭"的發現有望加速更精確的檢測工具,以及針對巴雷特食管和食管癌治療的發展。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這項研究的標題是:"鱗柱細胞交界處的過渡基底細胞導致巴雷特食道炎”。
在巴雷特食管中,連接口腔和胃部的一些組織被類似腸道組織所取代,導致胃灼熱和吞咽困難。巴雷特食管的大部分病例是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返酸)的惡化--慢性胃酸返流到下食管。一小部分巴雷特食管炎的患者發展出食管腺癌。食管腺癌是食管癌常見的形式。在過去的四年中,食管癌的發病率上升了800%。然而,同期的篩查和治療進展甚少。如果食管癌沒有及早發現, 患者在確診后的存活時間通常不到一年。
研究人員基于不同的細胞類型,提出了至少五種巴雷特食管模型。"然而,這些實驗模型中,沒有一個能模擬出病癥的所有特征,"研究帶頭人,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副教授Jianwen Que博士說。"我們覺得,一定還有另一個我們尚未發現的導致巴雷特食管的細胞起源。
在當前的研究中,Que博士和他的同事,哥大醫學中心的醫學副教授、論文第一作者Ming Jiang博士,對小鼠進行基因重組,讓小鼠易患巴雷特食道炎。研究小組隨后檢查了老鼠的胃和食管交界的組織有什么變化。"這部分組織中所有已知的細胞都沒有變化,但是我們發現了一個未知的區域,其中有大量的奇特的基底祖細胞," 他說。祖細胞是干細胞早期分化得到的,可以分化成一個或多個特定的細胞類型。”
研究團隊隨后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用熒光蛋白標記這些基底祖細胞,以確定他們是否能引起巴雷特食道。在試驗中,幾個小鼠模型證明,膽汁酸回流或基因的改變促進了這些細胞的擴散,從而導致巴雷特食道。研究人員也從小鼠和人類的胃和食管交界處分離出來的特別的基底祖細胞,并培養出類器官。他們在類器官中也觀察到同樣的現象。
"現在我們知道巴雷特食道的細胞起源了,下一步就是發展出治療方法,針對這些細胞或由胃酸回流所激活的信號通路,"Que博士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