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放射治療能讓局部控制率更高
發布日期:2017-11-03轉移性腫瘤的立體定位,及放射外科治療立體定位,早是20世紀50年代由Lars Leskell開發,用于單次大劑量遞送射線到大腦治療顱內腫瘤。新的靶向技術及各種設備的應用,能夠多束聚焦在一個明確靶標上,加上Leskell的框架和基準標記構成了一個協調體系,使治療設計精確度可以達到2mm范圍內,該系統使大腦高劑量放療變為可能。
通常情況下,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是使用伽瑪刀、射波刀或傳統的直線加速器(Linac),以及結合新的制動技術進行高精度放療、每個照射野大劑量放療。也就是說,使用一個或幾個分割野傳送大劑量的“消融”治療,旨在破壞細胞分裂和根除腫瘤。低分割與大劑量聯合不僅可提高病灶局部控制,并且縮短了治療時間。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顱內轉移性腫瘤,主要用于治療顱內腦轉移瘤。在I期RTOG9045臨床試驗方案中,試圖確立放射外科的放射劑量參數,以明確原先接受放療后的原發性,和轉移性腦腫瘤的大單次耐受劑量。這項研究納入了100例腦轉移瘤復發患者,這些患者以前接受常規分割放療(平均30Gy)。
然后,他們再次接受伽瑪刀(24%)或直線加速器(76%)等放射外科治療。對于腫瘤大小為31~40mm、21?30mm、20mm以下者,大耐受放射外科劑量分別為15Gy、18Gy和24Gy。基于這些結果,RT0G9548試驗分析了333例,有1~3個直徑小于4cm腦轉移瘤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卡諾夫斯基狀態評分>70,隨機分組接受單純全腦放療(37.5Gy,15次)或全腦放療聯合立體定向放射外科,使用PT0G90-05試驗推薦的劑量。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接受放射外科治療組,單發病變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更長(6.5個月對比4.9個月),使用SRS治療多達3個轉移灶的患者有明顯收益,所有接受SRS治療6個月的患者,一般狀態也明顯好于另一組。兩組之間的主要毒副作用沒有顯著性差異。
在多個機構研究均提示使用放射外科治療,腦轉移瘤的局部控制率較高。Swinson等報道,619例患者的1569個腦轉移腫瘤接受放射手術治療,局部控制率達84.3%。他們發現,選擇患者在放射外科治療之前進行全腦放療(WBRT),可以增加選擇性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使用射波刀放射外科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脊柱棘突上的一個孤立轉移灶,設計兩個治療劑量總體用一次20Gy治療,而臨近骨髓腔則用一次14Gy來治療。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顱外轉移性腫瘤在放射外科,成功治療顱內病變的基礎上,已開發新的方法來實現,對身體其他部位轉移性腫瘤的精確治療。
患者制動并與控制腫瘤和器官運動等方法相結合,能夠對顱外腫瘤應用大劑量照射,以提高局部腫瘤控制率。這種新方法被稱為立體定向全身放療(SBRT)。包括治療前即時影像引導等技術用于促進這種分割大劑量的放療。SBRT實現高準確度的關鍵需要4個因素,可靠和可重復的患者制動。適當考慮腫瘤和器官運動的控制。計劃與治療關聯性。每日有治療前預治療的質控定位。SBRT治療期間,患者制動和登記常用的是身體骨架系統,與顱內SRS治療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