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系:從家長式到朋友式的轉變
發布日期:2017-11-0711月4日,一則“醫生勸阻吸煙,老人猝死家屬索賠40萬”的消息突然登上了熱搜,本來是醫生善意提醒,卻不曾想老人心臟病突發猝死,家屬索賠40萬。這則消息之所以能夠引起這么大的關注,是因為涉及到醫生、涉及到生命、涉及到官方對道德的評判標準。其實在這則消息中,醫生與老人并非醫患關系,并不涉及醫療失誤,家屬索賠40萬備受關注,很多人都在期待法院審判的公正性。后法院給出了公正的判決,法院一審判醫生補償老人家屬1.5萬元。法院的判決是“補償”而不是“賠償”,而“補償”一詞包含著對生命逝去的惋惜而不是醫生的做法有誤。
曾幾何時,我國的醫患關系成為社會上脆弱的關系,提到醫生和患者除了沖突、還是沖突??v觀近年來我國就醫市場的趨勢,出國看病的人數逐年增多,其中醫患關系不和諧也是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之一。導致我國醫患關系不和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醫患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交流,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我國,排隊一小時,看病3分鐘的情況非常常見,醫生聽過患者主訴病情后,一般是直接做檢查或開藥或收治入院,病人對病情不了解,醫生也沒有太多的解釋。在國內即便是想癌癥這樣的重大病情,首次門診一般也只有5分鐘,從了解病情、看報告、出方案,一套流水線工作就完成了。很多癌癥患者匆匆趕到一線城市的大醫院,排了很久的隊,往往見到專家只有5分鐘,患者想說的沒有說盡,想了解的也沒有了解透,迷迷茫茫的進入診室,就診后卻又多了重重疑慮。
雖然很多患者都能夠理解醫生的忙碌程度,但是為患者,特別是重大疾病患者,對病情的那份焦急和迫切確不是每個醫生所能了解的。作為病人,恐懼感并非全部來自于病情本身,還有對未知的恐懼與迷茫。因此,能夠清楚地了解病情,了解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與治療效果及副作用,病情未來可能的走勢,未來的生活等問題對患者來說尤為重要。
在我國,醫患關系還是一種醫生決定病人服從的家長式關系,正如近的熱播劇《急診科醫生》中所體現的,一位手掌遭到機器碾壓的工人,醫生直接給出了截肢的診斷。本來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一種是手掌修復,一種是截肢;雖然對工人而言截肢是多方權衡后經濟負擔小的選擇,但是作為病人,有權知道可供選擇的方案,應該自己權衡決定,作為醫生,應該和病人有效溝通,告知利弊,由病人來選擇何種治療方案。
反觀美國,這樣一個槍支泛濫、暴力犯罪居高不下的地方,惡性醫傷事件卻鮮有發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醫患關系相對和諧。這也不難理解為何我國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想出國。
不同于中國的醫生做決定患者聽從的家長式關系,美國的醫患關系更像一種朋友式的關系。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在美國幾乎沒有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出國就醫的患者也同樣如此。不同于中國的患者家屬率先知道患者病情,在美國反而是在未經患者許可的情況下,即便是患者家屬也無權知道患者的病情?;颊呒覍偃绻氲弥颊卟∏?,必須要簽署患者授權同意書才可以。在關于患者自身疾病的診斷上,患者往往都參與了自身治療方案的選擇,當然,醫生也會提供指導和建議。醫生會詳細地同患者解釋疾病,包括疾病的現狀、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治療的預后,甚至還包括手術應該怎么實行,手術中會有哪些操作,對病情的如實了解,對療效和預后的合理預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醫患糾紛和醫患沖突。
出國就醫的患者在與國外醫生溝通方面,會有完全不同于國內的體驗,美國醫生的職業道德要求他們微笑服務,醫生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在面對患者時,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為患者解決為題,幫助患者了解病情,對于重大疾病患者會舉行多學科咨詢幫助患者制定佳的治療方案。一位美國醫生曾告訴經愛諾美康轉診的患者,我們給病人看病不是一次的診斷,而是一項長期的跟蹤服務,有很多患者已經康復,但是我們還會與他保持長達十幾年的聯系,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不僅了解患者的病情,康復狀況,也包括他家的寵物叫什么名字。
愛諾美康介紹,良好的醫患關系在美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努力,很多國內患者到國外后大都能獲得良好的就醫體驗,我們不禁換位思考,我國應該如何構建一個和諧的醫患關系,讓醫生不再受委屈,讓患者獲得更多的尊重,讓醫生和患者相互理解?我們倡導的向西方學習,不應該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還有先進的理念,但不能完全照搬,應該注重中國的實際,多方努力,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