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看病:簡述肺部手術的生存率
發布日期:2017-12-06臨床上可耐受手術者,可進行手術切除原發腫瘤。并根據外科醫師選擇患者的標準、疾病范圍和患者通氣狀況,選擇合適的操作。手術切除中必須根據肺部13站淋巴結的解剖學界限,確定淋巴結受累情況,以評價預后和療效。去美國看病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盡管從技術角度考慮,大多數m期患者可進行手術切除,但預后很差,僅一站縱隔淋巴結受累者除外。
不完全切除非常少見,肺功能允許者,應選擇此項手術,因保守性切除的無疾病生存率更差,局部復發率增加。袖套狀肺葉切除或全肺切除,加或不加淋巴結清掃,適用于其他臨床情況。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胸科手術中,此種技術切除肺癌與開胸手術的效果相似。
一項關于目前肺部手術死亡率的多中心試驗表明,全肺切除術、肺葉切除術、肺段切除術或楔形切除術的術后30天內的死亡率,分別為7.7%、3.3%和1.4%。年齡大、體重下降、伴有其他疾病、FEVt降低和更大范圍的切除是顯著的危險因素。肺上溝瘤對于肺上溝瘤(IIb期),過去選擇RT序貫手術切除原發腫瘤和受累胸壁。而一項全國性的臨床試驗顯示,術前聯合放化療可使中位生存期達37個月,5年生存率達42%,顯著優于過去的放療序貫手術治療。
去美國看病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目前術前放化療被認為是肺上溝瘤的標準治療,輔助化療進行NSCLC完全切除術者,多于術后3年內復發和死亡。早期的研究未能證實輔助治療可改善預后,可能與研究中使用的化療方案無效或實驗設計方案欠佳有關。目前基于歐洲和北美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所得的結果,已經確立了以鈷類為基礎的輔助化療方案。國際肺癌輔助化療試驗(IALT)中將患者隨機分為輔助化療組和觀察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以鈾類為基礎的化療者,具有4%~5%的長期生存獲益。
雖然該項試驗中使用的化療方案存在異質性且提前結束,但卻是有史以來關于此問題的大規模的試驗。其試驗結果已經被北美的多中心試驗(JBR-10)和歐洲的試驗(ANITA)證實。這兩項臨床試驗均采用順鈾、長春瑞濱作為輔助治療方案,證實死亡率減少了10%。這一獲益程度與乳腺癌和大腸癌輔助治療的臨床試驗結果相似。目前推薦Ia、IIb、ma期患者,術后常規接受以鈾類為基礎的兩藥聯合輔助化療。
患者術后是否應用輔助化療,目前還存在爭議。針對這一問題只進行了一項臨床試驗。其結果證實,無病生存期延長,但總生存期沒有顯著延長。回顧性分析顯示,腫瘤大于4cm者,進行輔助化療可具有與n期和m期患者相似的獲益,但尚需進一步證實。基于個體化原則,應與Ib期患者討論是否進行輔助化療。
局限期NSCLC亦可進行術前化療,輔助RT常用于I期、II期和EI期患者的術后治療,可以明顯提高腫瘤局部控制。去美國看病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然而,近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局部控制的改善可能是以總生存縮短為代價的。因此,目前對于完全切除的NSCLC患者,不推薦常規進行術后輔助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