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及相關性
發布日期:2017-12-06由于患者在年輕時,就有進展為結腸癌的傾向,有HNPCC家族史的人群早期篩查應從20歲,或比早發病患者的確診年齡提前5歲開始。一項研究指出有HNPCC病史的結腸癌患者,確診的中位年齡是44歲,對照組年齡為68歲。預后較散發型結腸癌患者好,超過10年HNPCC的死亡率為散發型患者的2/3。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一項研究顯示,針對HNPCC患者給予氟尿嘧啶聯合用藥的輔助化療,其療效不如其他無HNPCC基因變異性疾病患者,仍然需要收集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和進展期腫瘤患者的相關數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錯配修復基因表達遺傳缺陷,通過DNA錯配修復酶基因的啟動子甲基化15%的結腸癌患者,與HNPCC導致的腫瘤有相同的生物表型。近端腫瘤在表達DNA錯配修復表型及MSI上有較高的相似性,遠端腫瘤表現為染色體高度不穩定性,其發病機制與家族性息肉病所致結腸癌相同。
吸煙史短于20年的男性和女性患小腺瘤(<1cm)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3倍。吸煙史長于20年的人群患大腺瘤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2.5倍。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據估計,全美國有5000~7000例結直腸癌患者的死因與長期吸煙有關。其他因素有其他部位腫瘤史或腫瘤家族史的患者,如乳腺、子宮內膜、卵巢患癌的風險增加。長期接觸石棉(如從事機械制造職業)的人群,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較普通人群增加了1.5~2倍。除此之外,職業接觸因素與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無明顯相關性。
數據顯示結腸柱狀黏膜的HPV感染,會引起良性或惡性腫瘤的形成。病理學和自然史,有98%的肛緣上方的結直腸癌組織學類型為腺癌。肛緣癌多為鱗癌或基底細胞癌,多在直腸和盲腸周圍簇集生長,在結腸分布較分散,與結腸的小細胞腫瘤不同的是,類癌分化良好且惰性表現。定位2/3的結腸癌位于左半結腸,1/3位于右半結腸,女性患者多見于右側,大約有20%的結腸癌原發于直腸,75%的直腸腫瘤可以通過直腸指檢檢測。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有近3%的結直腸腺癌呈多中心生長,預計出現結腸第二原發癌的可能性是每年大約1%。結直腸癌患者主要臨床表現與腫瘤的大小和位置有關。右半結腸的病變多無癥狀,當癥狀出現時,通常表現為腹部鈍痛、定位不清,出血和繼發性貧血(導致乏力、虛弱和體重下降),而非腸梗阻癥狀。左半結腸病變多為引起排便習慣的改變、出血、脹氣痛、便直徑變細、便秘、緩瀉劑使用量増加和腸梗阻。有時,遠處轉移,特別是肝轉移時能引起初的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40%~70%的病例術中,可探查到局部淋巴結轉移。靜脈或淋巴侵襲可占60%。轉移灶主要見于肝臟、腹腔和肺,其次為腎上腺、卵巢和骨。腫瘤轉移至腦雖少見,但因遠隔轉移性腫瘤經治療生存期延長而使得其受到關注,復發率是近端結腸癌局部復發的3倍以上,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直腸的解剖限制,難以獲得足夠的手術切緣。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另一方面是腹膜反折線以下直腸無漿膜層,由于直腸靜脈和淋巴回流至腔靜脈,故直腸癌常首先出現肺轉移,而結腸癌更多首先出現肝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