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發病危險隨年齡而增加
發布日期:2017-12-11在美國,結直腸癌是僅次于肺癌的癌癥,是第2大常見死因,在男性和女性原發腫瘤發病率中均占第3位。每年世界范圍內約有一百萬結直腸癌新發病例,占人類癌癥總數的9%~10%。高發病率地區主要見于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低發病率地區主要位于印度和南非以及以色列地區,兩者的發病率相差10倍左右。
去美國看病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自1985年發病高峰期以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其主要是早期篩查工作的提高、息肉惡變前的早期切除、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廣泛應用結果。對移民人群的研究顯示結直腸癌的高發病率地區,主要是指長期居住地而不是出生地。這說明在遺傳風險與其他稍次要的風險混雜的人群中,環境影響超過了遺傳因素。農村人口的結直腸癌發病率較城鎮居民低。在美國,東部和北部結直腸癌發病率高于西部和南部。
結直腸癌的發病危險性隨年齡增加,但仍有3%的發病人群年齡小于40歲。65歲以下人群發病率是每百萬人口發病19例,65歲以上人群為每百萬發病337例。確診的中位年齡為70歲左右。據估計,2010年美國新發143000例結直腸癌病例,51400例結直腸癌患者死亡。在美國,普通人群一生中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是5%。
多種因素可促使正常結直腸黏膜癌變,遺傳和環境因素,如保持低BMI和規律鍛煉可能與低發病率有關,但是尚不清楚這兩個變量相互依存度如何。去美國看病機構介紹到,現已公認息肉具有潛在的癌變可能,這種多步驟的癌變過程,包括黏膜細胞的過度增生、腺瘤形成、生長和不典型增生,終惡性轉化成侵襲性癌。無論患者的遺傳背景如何,環境致癌物都會誘發癌變,而遺傳易感性患者的黏膜具有細胞異性增生的傾向。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DNA錯配修復缺陷以及染色體缺失,都會導致腺瘤形成、異型增生和浸潤型癌。
組織學上,息肉分為瘤性息肉和非瘤性息肉。非瘤性息肉無惡變傾向,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黏液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淋巴樣息肉和炎性息肉。瘤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有惡變潛能,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絨毛組織是否存在和數量,將腺瘤性息肉分為管型(顯微鏡下特征是復雜的交匯成網的分支性腺管結構)、絨毛管狀腺瘤(混合性)和絨毛腺瘤(特征是相對較短、直的腺管樣結構)。直徑>1cm,高分級不典型增生以及組織學類型以絨毛為主的腺瘤惡變危險性較高,應重點篩查。去美國看病與未經篩查的相比,經結腸鏡的息肉切除術以及后續的監測治療,可以將結直腸癌發病率降低90%。
各型息肉發病率,經結腸鏡切除的息肉當中,70%為腺瘤性息肉,其中有75%?85%是管狀腺瘤(無或少部分的絨毛組織),10%~25%是管狀絨毛腺瘤(絨毛組織<75%),絨毛腺瘤<5%(其中絨毛組織占75%以上)。已知腺瘤患者并發其他腺瘤的發病率是40%~50%。異型增生程度分為低分級和高分級兩類,大約6%的腺瘤性息肉表現為高分級的異型增生,有5%在診斷時已經合并了浸潤性癌。腺瘤的惡變風險與腺瘤大小、絨毛成分的出現及其異型增生的程度,以及患者年齡相關。小的結直腸息肉(直徑<1cm),并沒有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然而如果息肉較大(直徑>1cm)癌變的發生率就增高了2.5~4倍,多發性息肉患者惡變率提高了5?7倍。
去美國看病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針對直徑大于1cm息肉自然史的研究提示,5年有2.5%的患者進展為癌,10年有8%的患者進展為癌,20年則有24%的患者進展為癌。惡變進展時間取決于異型增生的嚴重程度,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平均惡變時間為3.5年,而輕度異型增生的平均惡變時間是1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