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 膽管惡性腫瘤會導致腺癌
發布日期:2017-12-18臨床發現,膽管癌是罕見的膽道系統腫瘤,男女發病率相等,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在美國印第安人、以色列人和日本人中,BTC發病率是每十萬人口患病6~7例,而美國BTC發病率是每10萬人口患病1例。然而,全美乃至全世界范圍內,肝內膽管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NCI監測、流行病學及終結果計劃(SEER)的報告顯示,1975~1999年間肝內膽管癌的發病率升高了165%。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發病率的增高部分歸因于臨床診斷準確性的提升,使得診斷結果從原來的“原發灶未知”變成膽管癌。盡管存在這種情況,但膽管癌本身的發病率似乎確實在提高,其原因尚不明確。肝外膽管癌占BTCs不足1.3,合并BTC的GBC占全部BTCs的2.3,一般膽管癌患者否因膽石病病史接受了膽囊切除術。
合并有克羅恩病、膽總管結石、囊性纖維化病、長期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和華支睪吸蟲感染的患者,BTC的發病率增高。據報道,先天性肝內和肝外膽管異常患者膽管癌的發病率也同樣升高,如膽囊、膽管的先天性擴張,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病(膽道系統多部位先天性膽囊擴張),先天性肝纖維變性,多囊性疾病,膽胰系統連接異常等。膽管慢性梗阻和感染也同樣增加了BTC的患病風險,造影劑二氧化釷的接觸史同樣與BTC發病相關。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95%的膽管惡性腫瘤是腺癌,顯微鏡下BTCs通常可超過腫瘤大體邊緣達1~4cm,可存在多處原位癌。肝內膽管的惡性腫瘤并沒有原發性肝癌常見,而且與肝硬化無關,臨床上存在有混合型肝臟腫瘤,即原發性肝癌和膽管癌的混合成分,大多數此類疾病實際上是原發性肝癌合并局灶性膽管分化。HCC、膽管癌和轉移性腺癌的臨床和病理區別,提供了其他類型腺癌的免疫組化類型。
其他膽道的惡性腫瘤包括未分化癌、鱗狀細胞癌、囊腺癌、原發性惡性黑色素瘤、平滑肌瘤、癌肉瘤和轉移性腫瘤(特別是乳腺癌、骨髓瘤和淋巴瘤)。膽道腺瘤80%為單發,類似轉移癌。多數直徑<1cm,多位于膽囊下。膽管囊腺瘤和膽管囊腺癌膽道原發的良性,和惡性的囊性腫瘤主要來源于肝臟,其次是肝外膽管系統。膽管腺癌肝內膽管的惡性腫瘤,并沒有原發性肝癌常見,而且與肝硬化無關。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臨床上存在有混合性肝臟腫瘤,即原發性肝癌和膽管癌的混合成分,大多數此類疾病,實際上是原發性肝癌合并局 灶性膽管分化。
根據腫瘤生長的解剖學部位,將BTCs分為近段膽管癌,包括肝門部膽管癌(50%~70%)、中段膽管癌(10%~25%)、遠段膽管癌(10%~20%)和膽囊管癌(<1%)。位于左右肝管連接處的腫瘤通常較小,手術時不易發現。位于右和左肝管或肝總管的腺癌多為硬癌、縮窄性癌、彌漫浸潤型癌或結節狀癌,與硬化性膽囊炎或膽囊縮窄相似。膽總管或膽囊管的腺癌常呈潰瘍性生長,出國看病預后較好,膽囊管癌較少見,通常在黃疸出現之前已出現膽囊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