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就醫 磁共振在肝臟腫瘤上的應用
發布日期:2017-12-19放射診斷學上,超聲對肝細胞癌病變區邊界清楚,呈強回聲,正常肝實質廣泛變性扭曲,轉移通常呈強回聲性,但也可表現為低回聲。肝臟病變在CT中呈低密度影,偶爾可呈現與周圍肝實質等密度影。轉移性腫瘤呈低密度(與水密度接近),包括產生黏蛋白的卵巢腫瘤、胰腺腫瘤、結腸腫瘤和胃腫瘤以及中心性壞死的腫瘤,如肉瘤。分泌黏蛋白的轉移性腫瘤,由于腫瘤內彌漫型小鈣化,可以在CT上顯示正常衰減值。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磁共振在檢測肝臟腫瘤上,優于CT掃描和超聲。選擇性肝臟、腹腔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可以確定門靜脈受累情況、動脈血供以及定位直徑<3cm的血管損傷。動脈內注入腎上腺素可以區分正常肝動脈和腫瘤血管,后者由于血管壁的平滑肌消失故不收縮。放射性核素掃描除了FNH和再生結節外,所有原發以及轉移性的肝臟腫瘤都缺乏細胞,在肝臟掃描時顯示冷區。然而,肝脾掃描如今已被MRI、超聲和CT取代。
腫瘤預后因素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HCC癌變部位是否可以切除。出國就醫不可切除的腫瘤,可由剖腹探查術、腹腔鏡、CT、MRI或血管造影術來鑒別,無法切除的肝癌包括兩個肝葉或四個肝段實質受累、門靜脈栓塞、腫瘤侵襲或瘤栓阻塞腔靜脈。轉移性腫瘤包括區域淋巴結受累,可通過手術活檢確診,肝衰竭和單純性門脈高壓并不是手術禁忌。
由于分期各式各樣,但BCLB分期系統常用于臨床治療方案。BCLC和Okuda分期系統用于評估肝臟腫瘤,與HCC的其他臨床特征一起指導臨床決策的制定,包括手術、移植、消融、檢塞或系統治療。肝臟病變數目以及血管受累,是決定病變局限于肝臟的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臨床表現和AFP升高水平,都不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
肝臟病變的數量、大小和位置單發腫瘤,出國就醫患者5年生存率為45%,而多發患者該值在15%~25%之間。小肝癌(直徑2~5cm)患者5年生存率為40%~45%,大肝癌(直徑>5cm)的5年生存率為10%。無肝硬化的肝癌患者,且腫瘤位于肝左葉或右下葉(前或后部)預后好。血管受累癌栓阻塞門靜脈,或肝靜脈的肝癌患者生存期不超過3年,然而無此類血管受累的患者5年生存在30%左右。
肝臟切除范圍和手術類型,采用根治切除術的患者5年生存率是55%,相比采用其他非根治性手術患者該值為5%。肝葉切除術患者5年生存率是85%,下段及楔形切除的患者該值分別為50%和20%。接受切除手術的HCC患者,腫瘤肝內復發在90%以上。肝臟儲備功能檢測,對判斷預后及判斷患者耐受治療的能力同樣重要。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嚴重肝病的Child-Paugh分級,為確定肝功能及確定HCC分期,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臨床評分系統。對于低收人群體以及HBV流行地區來說,避免HCC危險因素是比較困難的,乙肝疫苗的廣泛應用,較好地控制了HCC的發病,但仍具有相當大的滯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