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治療 細胞毒性以及介導途徑
發布日期:2017-12-23抗體一旦與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結合,其Fc段就可以與NK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及粒細胞表面的FcR結合,誘發ADCC作用,進而導致效應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抗體Fc段與FcR之間的相互作用取決于IgG的型別及FcR的型別。
出國治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在人類中,具有誘導ADCC作用的IgG亞類為IgG3,它們與NK細胞表面Fcr/RIIIA結合后可以導致NK細胞的激活,進而造成對靶細胞的殺傷。通過與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表面FcR的結合,抗體還可以介導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作用,這也是抗體發揮抗腫瘤活性的重要機制。結合了抗體的腫瘤細胞,還可以通過免疫效應細胞表面的FcR,刺激其分泌多種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則可以繼續活化腫瘤微環境中的其他免疫細胞。
綜上,通過與FcR的結合誘導ADCC作用,并刺激免疫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是抗體抑制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除了誘導ADCC作用之外,抗體還可以通過誘導補體系統的激活來摧毀腫瘤細胞。抗體激活補體系統的能力部分取決于抗體的濃度、腫瘤抗原在膜上的定位及抗原分子的聚合形式,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IgG分子結合于腫瘤表面時,多個IgG的Fc段就可以與補體成分Clq結合,繼而造成補體系統的級聯激活,終發揮對靶細胞的細胞毒作用。
在補體激活過程中產生的高趨化性的補體分子C3a和C5a分子,可以招募并激活包括叵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在內的一系列免疫效應細胞。多個研究揭示了上述補體激活,與抗體治療效應之間的關系。
出國治療研究發現,利妥昔單抗在體內的抗腫瘤作用,至少部分依賴于補體途徑,在人B細胞淋巴瘤的小鼠移植模型中發現,如果把補體系統刪除,會降低利妥昔單抗的治療效果。C1QA基因的遺傳多態性,與利妥昔單抗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的臨床效果具有相關性。對抗體介導的補體活性進行優化,可以增強抗體的抗腫瘤活性。
奧法木單抗是抗CD20的抗體,其識別表位與利妥昔單抗不同,它與抗原的結合能力更強,激活經典補體途徑的能力也更強,從而可以更有效地造成腫瘤細胞的裂解。如上所述,出國治療在使用抗體治療血液系統腫瘤時,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和ADCC作用,都是抗體介導腫瘤細胞裂解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對實體瘤的治療中,補體途徑的作用對于終的治療效果影響很小。
早期關于治療性抗體的作用機制,研究主要集中于被動免疫療法、對腫瘤細胞生長信號通路的影響,抗體介導的ADCC作用和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適應性免疫系統,在維持抗體的長期治療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出國治療多項臨床試驗都顯示,腫瘤靶向抗體可以通過激發或增強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來發揮抗腫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