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 惡性膠質瘤的有效性治療
發布日期:2018-01-04臨床上,替莫唑胺已成為惡性膠質瘤患者的標準治療。可與放療同步應用,75mg/(m2.d)持續應用,也可作為術后輔助治療,150~200mg/m2應用5天,每4周1次,連續用藥直至病情進展或完成24周期治療,多耐受良好。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雖然對于間變性星形細胞瘤患者的有效性尚不清楚,但已廣泛用于惡性膠質瘤的治療。
復發后治療星形細胞瘤(包括惡性膠質瘤),復發時治療可能有效,治療方案多與原發時的治療方案相似。復發時是否進行治療及詳細治療方案取決于患者特征,如年齡和體能狀況,以及腫瘤特征,如組織學分級和手術可行性。可再次給予地塞米松以控制神經系統癥狀。
如果出國看病病人的病灶大,并周圍廣泛水腫,若無禁忌,亦應進一步進行手術切除以改善神經功能。無論是術后還是未能手術均應進行化療。新藥如抗血管新生藥貝伐單抗(阿瓦司汀)亦已成為復發時的標準治療,通常聯合應用化療藥物,如亞硝脲、卡鉑或伊立替康。如果可能的話,患者應該加入新藥的臨床試驗。此類高浸潤性腫瘤行進一步放射治療(如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無效。
患者隨訪星形細胞瘤患者需要終身隨訪,低分級星形細胞瘤復發時多為高分級腫瘤,可于治療20年后發生。多為原位復發,偶爾可為多病灶或神經軸內的遠處復發,出國看病轉移至全身組織者極為罕見。好通過連續的神經系統體檢和MRI檢查監測復發。監測頻率應個體化,由腫瘤分級、患者體能狀況及其進一步的治療愿望決定。
星形細胞瘤的中位生存期約為5年,間變性星形細胞瘤為3年,膠質瘤為18個月,大約5%的膠質瘤患者存活5年或更長時間。病理學少突神經膠質瘤,起源于CNS的少突神經膠質細胞或產髓磷脂細胞,可與星形細胞同時發生形成混合瘤。多數為低分級,亦可見未分化性腫瘤。以染色體1P和19q的雜合子丟失為特征,化療敏感,預后較好。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臨床特征與星形細胞瘤相比,少突膠質細胞瘤更易引起癲癇發作及高鈣化和出血傾向(約10%患者),多發生于額葉和顳葉,尤其是島葉皮層。瘤內鈣化為其影像學特征,適合應用CT掃描進行檢查。治療與星形細胞瘤相似,包括應用地塞米松控制癥狀和手術切除瘤灶。低分級少突膠質細胞瘤多數不需要診斷后立即治療,可隨訪觀察。需要進行治療時,化療較敏感,可予替莫唑胺治療,必要時可應用放療。
高分級少突膠質細胞瘤診斷時即需要治療,聯合化放療可顯著延長無進展生存期,但對總生存期無影響,因此,放療于診斷時或復發時應用均可。低分級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超過15年,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患者約為5年。病理學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1級),其侵襲性較低,多為局限性,不易進展至間變期。出國看病臨床特點如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常發生于小腦、下丘腦、視交叉和丘腦。影像學表現為邊界清楚、密度增加且均勻的腫塊,可伴囊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