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癌癥中心 焦慮是患者常見的精神障礙
發布日期:2018-01-19醫學界研究發現,抑郁、焦慮和疲乏是癌癥及抗癌治療中常見的并發癥。盡管疲乏可以由抑郁和焦慮引起,但通常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癥狀出現。據估計,有大約1/3的癌癥患者會經歷心理社會痛苦。心理社會痛苦包括精神障礙,同時也包括未滿足完整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情緒狀態。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抑郁、焦慮障礙和適應障礙,是癌癥患者常見的精神障礙類型。另外,譫妄可能在住院癌癥患者中更高發,幾乎達到25%。
癌癥的確診能夠觸發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包括悲傷、焦慮、憤怒和恐懼。患者可能會出現睡眠問題,食欲喪失,擔心他們的疾病,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緒低落。癌癥確診后這些癥狀能夠持續3周。通常情況下癌癥確診4周以后,患者會形成適合自己的應對機制,抑郁和焦慮的癥狀會得到緩解。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介紹,除非心理癥狀加重或者明顯影響患者的功能,否則癌癥確診4周以內上述癥狀一般不會被診斷為精神障礙,因為在此期間患者正在學著如何應對疾病。
近的一篇Meta分析顯示,個體抑郁癥(滿足DSM或ICD診斷標準)患病率為16.3%(13.4%?19.5%),DSM確診的MDD患病率為14.9%(12.2%?17.7%);臨床水平的抑郁癥狀(不僅限于)患病率為19.2%(9.1%?31.9%)。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確診重度抑郁障礙,需要滿足一系列癥狀標準,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以及至少下述5個癥狀,且持續2周:睡眠紊亂;快感缺失(不能體會到快樂的感覺);感到無望、無助或負罪感;精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食欲紊亂;精神運動性阻滯/易激惹;自殺觀念。由于很多癥狀會與癌癥及抗癌治療引起的癥狀重疊,因此也提出了替代標準,如Endicott標準。
盡管如此,不同的診斷系統不會造成明顯的診斷差異。普遍認為臨床上出現的癌癥,及抗癌治療相關的軀體癥狀,應該包括在重度抑郁障礙診斷條目中。鑒別診斷情緒低落,可能與一些醫療情況相關,因此鑒別診斷非常重要。未治療的疼痛,甲狀腺功能減退,以及一些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特殊化療藥物U-干擾素、培美曲塞可以引起MDD。
適應障礙情緒低落,持續不到2周或者診斷MDD標準中的癥狀不足5條。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介紹,適應障礙通常是對負性生活事件的反應。治療通常是聚焦在一些癥狀上,如睡眠紊亂等,通常不給予抗抑郁藥,除非癥狀持續存在,或者對患者的功能造成明顯損害。
注意力減退和廣泛的認知功能損害,癥狀嚴重程度可出現消長變化,同時伴有睡眠覺醒紊亂,言語障礙和精神病性癥狀,尤其是視幻覺和偏執性妄想。易激惹不是必須有的癥狀,譫妄的一種亞型,遲滯型譫妄主要表現為社會退縮和活動下降,因此這一亞型常常會被誤診為MDD。消除引起譫妄的病因以及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而非抗抑郁藥,是治療譫妄的主要內容。疲乏盡管由于抑郁和疲乏癥狀相互重疊,很難把疲乏從MDD中區分出來。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關注臨床癥狀還是有助于我們做出診斷,快感缺失(主要表現在對活動失去興趣和樂趣)是MDD具特征性的因素。抑郁的患者經常主訴在一天當中的早些時候出現疲乏,而癌癥相關疲乏的患者在此時精力卻是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