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就醫 腫瘤過程中蛋白的異常表達
發布日期:2018-01-23研究表明,Toll樣受體信號、細胞因子、非編碼RNA在起始及調控,固有和適應性抗腫瘤免疫應答中十分關鍵,也在調控炎癥相關腫瘤中發揮功能。當下,發展其相關BRMs,應用于腫瘤治療的臨床研究也在進行中。除了IFN-a和1L-2等細胞因子,已經被FDA批準分別應用于治療黑色素瘤。腫瘤疫苗直接用于赴美就醫患者,通過增強患者的抗腫瘤免疫能力,尤其激活腫瘤細胞特異性CD8+毒性T細胞反應,來殺滅腫瘤細胞。
近年來,諸多對腫瘤疫苗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許多較為理想的靶點,包括腫瘤特異性新抗原、上皮-間質轉換相關因子和特異性蛋白、腫瘤干細胞和腫瘤微環境相關因子等。樹突狀細胞疫苗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體外激活DC細胞,再回輸患者體內,使之能在體內激活T細胞反應,從而抑制和殺滅腫瘤細胞。同時腫瘤疫苗與其他療法聯合應用,在癌癥的治療中發揮了巨大的潛力。
此外,CAR-T細胞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其他腫瘤免疫療法,在赴美就醫臨床上取得的明顯療效,對腫瘤疫苗研發和應用,也具有巨大借鑒和推動作用。因此,有必要對腫瘤疫苗的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系統性回顧和展望。
腫瘤疫苗的療效,主要取決于疫苗的免疫原性、腫瘤抗原的表達特異性、機體對腫瘤疫苗的耐受性及腫瘤疫苗的傳輸方式等多種因素。赴美就醫選擇腫瘤疫苗靶點,是腫瘤疫苗研究中關鍵性的第一步,常見的腫瘤疫苗靶點,包括過表達腫瘤抗原、癌胚抗原、突變抗原、癌睪丸抗原、病毒型抗原、腫瘤微環境相關因子等。
赴美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與正常組織細胞相比,腫瘤細胞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累積了大量DNA、RNA或蛋白的異常表達。當此類基因產物僅在腫瘤細胞中表達時,則稱為腫瘤特異性抗原,而在正常細胞中也同時有較低表達,則稱為腫瘤相關抗原。自1991年首次報道了黑色 素瘤相關抗原-1以來,多種腫瘤相關抗原已經被發現,研究較多的有直腸癌相關的癌胚抗原、前列腺癌特異性抗原、乳腺癌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2、黑色素瘤相關的糖蛋白100和MUC-1(Mucin1)等抗原。
盡管發現了這些腫瘤抗原,但腫瘤細胞在發生發展過程中,通過自身可塑性和產生抑制免疫的物質,而逃逸機體的免疫監視和殺滅。因此,赴美就醫在腫瘤疫苗的設計過程中需考慮以下兩點:一是如何保持腫瘤疫苗引起的腫瘤免疫,避免引起免疫耐受;二是腫瘤疫苗引起的腫瘤免疫強度,過強可能對低表達相關抗原的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太弱可能對腫瘤細胞作用不明顯。因此,結合多個腫瘤相關抗原一起來有效地調節免疫過程,已成為改善腫瘤疫苗療效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