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顱咽管瘤 美國的治療方案是什么?
發布日期:2018-01-26顱咽管瘤是一種不太常見的小兒腦腫瘤。一般被認為是先天性的,由外胚層殘余物,Rathke裂或其他胚胎上皮細胞產生,并且常常在蝶鞍上發現,包括鞍內部分區域。出國看病對于顱咽管瘤的診斷,是通過磁共振成像(MRI)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成像,但通常治療前需要確認腫瘤組織學。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新診斷的顱咽管瘤患者,治療方案可能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和/或囊腫引流的組合。復發性顱咽管瘤的治療取決于患者采用的初始治療方案。無論采取怎樣的治療方法,5年和10年生存率都超過90%。顱咽管瘤相對罕見,約占全部顱內腫瘤的6%。
顱咽管瘤通常位于垂體區域,所以患者內分泌功能可能受到影響。另外,它們與視神經和視交叉接近,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視力問題。部分患者因腫瘤在第三腦室內生長,出現阻塞性腦積水。如果腫瘤延伸到后顱窩,出國看病患者可能出現頭痛,復視,共濟失調(協調運動的神經系統部分功能障礙)和聽力下降,但這種情況很少見。預后,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案,患兒長期無事件生存率約65%,5年和10年總生存率高于90%。表格1描述了新診斷和復發的兒童期顱咽管瘤的治療選擇。
新診斷的兒童顱咽管瘤治療上,治療選擇完全切除,加或不加放療。不完全切除,以及放療。原發性囊腫引流,加或不加放療。出國看病臨床試驗,對于新診斷的顱咽管瘤的佳治療方案,目前尚無統一意見,部分原因是我們缺乏比較不同治療方案效果的前瞻性隨機試驗。治療是根據以下因素,根據患者狀況個性化制定的:腫瘤大小,腫瘤的位置,腫瘤的范圍,潛在的短期和長期毒性。
如果能去除所有可見的腫瘤,有可能實現長期的疾病控制。有研究成功達到約65%的5年無進展生存期(PFS)率。通常,出國看病后全切除術,在技術上具有挑戰性,因為腫瘤被重要組織包圍,包括視神經和視交叉,頸動脈及其分支,下丘腦和第三顱神經。這些組織可能會阻礙全切除術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