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看病 細胞比積異常應考慮其他診斷
發布日期:2018-01-29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T),是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模糊不清的疾病,因為其唯一的特征是血小板增多,但并不具有特異性。與PMF和PV—樣,ET是一種累及多能造血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然而,不同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是,其造血并未廣泛受損,女性多見,總體生存期較長。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ET發病率約為2/10萬,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平均診斷年齡為51歲。女性發病率似乎存在兩個年齡高峰,第一個在50歲,第二個在70歲。
發病機制ET病因不明,雖然血小板生成素對初級造血干細胞生長是必需的,但在動物模型或因血小板生成素基因5'UTR突變,或促血小板生成素受體基因(MPL)突變,引起的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癥患者中,血小板生成素產生過多不能誘發ET。與PV紅細胞數量增加,導致血漿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嚴重減少相反,去美國看病盡管有巨核細胞數量增加,但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正常或升高,這一點使其不能與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相鑒別。
PV和PMF中發現的許多表觀遺傳學異常,也出現在ET中,如粒細胞PRV-1 mRNA表達增加以及巨核細胞,和血小板上的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表達降低。在PV和PMF中發現的細胞遺傳學異常,同樣也存在于ET中,但發生頻率要低得多。與其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相比,這種疾病的JAK2V617F突變頻率也更低,極少發現純合性突變。
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有些研究者聲稱,表達JAK2 V617F的ET患者具有“PV樣”的表型,但部分研究者未能測定血細胞比容,來排除PV而使這些發現存在疑點。自1920年首先發現該病以來,ET曾有許多名稱,包括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和ET等。這種命名上的矛盾反映了ET缺乏特異性診斷標志,以及血小板增多與血栓或者出血,有明確相關性的事實。
另外,應用電子顆粒計數儀發現,在無癥狀人群中也存在血小板增多,常見于女性,年齡沒有差異。微血管閉塞綜合征如偏頭痛、短暫性缺血性發作、視物障礙、頭暈或紅斑性肢痛病是常見的就診主訴。當然,去美國看病對這種疾病并無特異性。
在有些病例中,與動脈血栓或少見的靜脈血栓發作相比,輕度黏膜出血更常見。有趣的是,血小板計數高于1000000/P1時,出血癥狀更常見;而血小板計數較低時,血栓更常見。ET患者體格檢查大多正常,據報道,不到30%患者在確診時存在脾大,即使這樣也是很輕微的脾大。去美國看病后血小板增多,是ET主要的實驗室檢查異常,貧血少見,常為輕度,血紅蛋白濃度或者紅細胞比積升高提示PV,應考慮其他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