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治療 體外擴增激活能將腫瘤細胞殺傷
發布日期:2018-01-30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治療方式,它依賴于腫瘤特異性的效應T細胞,在未來將會成為對抗腫瘤的一種潛在的強有力武器。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被動的免疫治療方式,出國治療通過將大量在體外擴增和激活的T細胞,回輸進入患者體內,從而能夠以腫瘤細胞為目標并將其殺傷。早的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是通過給患者回輸體外擴增的腫瘤細胞,浸潤的特異性淋巴細胞,從而快速地重建機體的免疫系統。
新的研究進展顯示,利用細胞工程改造的T細胞,在未來將成為一種備受矚目的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新型策略。目前為止,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包括多種方式,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性(LAK)細胞、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TILS)、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CIK)細胞、7ST細胞、自然殺傷(NK)細胞和細胞工程改造的T細胞(T細胞受體基因修飾T細胞TCR-T和嵌合型抗原受體修飾T細胞CAR-T)。
出國治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的歷史回顧,60年前Mitchison NA首先在小鼠模型上,評估了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作為一種潛在治療方式的應用價值(Mitchisonl955)。而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癥研究所的Rosenberg研究組,發現了小鼠脾淋巴細胞經T細胞生長因子誘導后,其抗腫瘤活性明顯增強,故將其命名為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性(LAK)細胞。
1984年,Rosenberg研究組將LAK細胞,應用于黑色素瘤細胞系B16小鼠腫瘤轉移模型的治療,出國治療實驗數據顯示,治療后肺轉移灶明顯縮小且小鼠存活率升高。同年11月經美國FDA批準,Rosenberg研究組首次將LAK細胞應用于臨床,從而在腫瘤研究領域引起了巨大轟動。
研究組總結了IL-2與LAK細胞聯合治療,214例腫瘤患者的臨床數據,結果顯示16例患者腫瘤轉移灶完全消退,26例患者腫瘤縮小50%以上;因此表明該療法對轉移性腎細胞癌、黑色素瘤、結腸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療效較為顯著。出國治療對LAK細胞的深入研究,也為后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Rosenberg研究組在LAK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創了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TILs)過繼免疫治療。與LAK細胞相比,TIL細胞對于癌細胞具有更高的殺傷活性,并且無需聯合大劑量的IL-2。出國治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自體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具有兩大優勢,一是對腫瘤相關抗原具有非常強的特異性,二是在回輸后能夠準確快速地遷移到腫瘤原位。Rosenberg研究組用LAK和TIL細胞過繼免疫治療腫瘤,在腫瘤研究領域引起了極大關注。由Rosenberg倡導的過繼性免疫療法,被認為是腫瘤治療歷史中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