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就醫 基因組檢測將成癌癥常規醫療
發布日期:2018-03-06盡管現階段,已經存在很多關于癌癥遺傳信息,與臨床腫瘤治療相整合的成功范例。特別是這種已經流行的、諸如SNaPshot高通量基因突變檢測組合。但是隨著NGS大數據的實施,未來將有可能不那么一帆風順。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不管挑戰如何,遺傳分析策略對于剖析復雜基因型和表型之間的聯系,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將會在癌癥治療管理決策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基礎和轉化研究,快速增加了醫療知識庫,CSMP和其他高通量基因分型平臺的應用,也會更好地使醫療保健人員為新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出國就醫在新基因組時代,癌癥的基因組檢測將成為常規的醫療服務。
染色體早發現于19世紀中葉,但我們卻幾乎花費了75年才將染色體數目數清楚。染色體數量為46個,而不是以往所認為的48個。晚些時候,Ford和Hamertonpl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從而確認了這一發現。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這個偶然的發現,由于實驗室人員的操作失誤,在細胞收獲采集過程中使用了低滲溶液而非等滲溶液,從而促進了染色體的鋪展,為細胞遺傳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細胞培養與收獲技術的持續改進,使識別染色體數目異常,如Turner和Klinefelter綜合征與13、18以及21三體,和主要結構異常成為可能。盡管在當時人們僅能通過染色體的大小,和著絲粒的位置來識別染色體,但Peter Nowell和DavidHunger-ford在1960年就指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的患者,有一個由于缺失所致的近端著絲粒染色體。
這一異常染色體,由于其所發現的城市而被命名為費城染色體。出國就醫隨著顯帶技術的到來,Janet Rowley發現費城染色體的產生,不是由于缺失而是由于9號和22號染色體長臂易位。之后分子技術的發展使研究者們進一步發現,9、22染色體的易位使9號染色體長臂(9q34)上的基因,與22號染色體(22ql1.2)上的基因重新組合成融合。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這些基因的發現,推動了細胞遺傳學技術領域中下一個重大進步,分子細胞遺傳學,特別是熒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相較于傳統的G帶染色體分析針對的是全基因組,FISH針對的是特定基因,因此具有更強的分辨率和靈敏性。
盡管在近幾年,染色體顯帶技術和FISH,在諸如比較基因組雜交芯片技術和二代測序等高度復雜的技術,所引發的巨大進步面前已顯得不那么重要。然而,出國就醫后的這兩個可靠技術的臨床用途,是不可否認的。通過G帶染色或者FISH檢測,對特定的染色體異常和基因重組進行檢測,是眾多惡性腫瘤診斷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