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對鉑類標準化療方案的反應率
發布日期:2018-03-09目前,肺癌仍是世界范圍內導致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約有一百萬人口死于肺癌。在北美洲,肺癌已經超過乳腺癌、腸癌和前列腺癌,成為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轉診治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在過去的40年中,其他癌癥的生存率都有顯著提高,肺癌的死亡率卻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大部分肺癌患者癥狀明顯時,已是晚期或是現有治療方案效果有限。
晚期肺癌患者,對基于鉑類的標準化療方案的反應率為30%?40%,化療的耐藥性導致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局限于8~10個月。即使早期肺癌患者,首選外科切除為治療方案,其復發率仍然高達30%~60%。
然而,在過去的十年中,肺癌治療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定分子靶點的發現推動了腫瘤靶向治療的發展。尤其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fi)基因突變,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1(ALK)基因重排的發現,腫瘤對其相應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劑的治療敏感性,使得它們很快從實驗走向了臨床,獲得了顯著的療效。
因此,越來越多的分子檢測,正在列入肺癌個體化治療的常規診療方案中。在此,我們總結冋顧目前在肺癌中常見的分子突變,以及它們的臨床應用。組織學上,原發肺癌主要分為兩大類: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這個傳統分類在決定肺癌臨床治療方案時,已被廣泛接受。
近年來,NSCLC更為精確的亞型分類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重要。臨床發現貝伐單抗在鱗狀細胞癌的治療中,有潛在增加大出血的風險,而培美曲塞對非鱗狀細胞癌的NSCLC治療有效。肺癌轉診治療機構愛諾美康介紹,與此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同的NSCLC組織學亞型,與特定的分子突變事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