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癌癥中心 DNA修復與重組存在多種機制
發布日期:2018-03-12海外研究證明,盡管有突變出現于漿液性子宮內膜癌,但攜帶者發生子宮內膜癌,是否是由于他莫昔芬治療,還存在爭議。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在癌癥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普通人群中MC47突變與突變攜帶者,70歲前發生卵巢癌的風險分別是39%和11%。
雖然致病突變分布于整個基因,但有些基因K域與卵巢癌關系更為密切?;虻?1號外顯子為卵巢癌集群區域。此存在突變的家族更容易發生卵巢癌,而非乳腺癌。該域包含保守片段,其能夠與驅動同源重組的關鍵元件,重組酶相互作用。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后,從而參與DNA雙鏈斷裂的修復間,DNA修復的其他機制包括錯配修復、核苷酸切除修復、轉錄偶聯修復和非同源末端連接。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在DNA修復中的作用與同源重組更密切,而與多種機制有關。BRCA1參與細胞周期監察,包括后期促進復合物中有絲分裂監察,也參與調節細胞分裂,調節故障會導致多倍體,即非整倍體的前體。因此,如果DNA修復其他關鍵的細胞調節機制,便會受到破壞。
基因突變,幾乎存在于所有的高級別漿液性婦科腫瘤中,發生突變后無法調節BR-CA1和BRCA2,蛋白功能缺失而導致的雜因組異常,從而增加腫瘤發生惡性轉化的風險。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后突變引發的大多數腫瘤,顯示為雜合性缺失,影響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形成。這雖然表明這兩個蛋白是典型的抑癌因子,但卻不能說明其位點特異性。
事實上,盡管基因突變攜帶者發生的腫瘤,不會局限于某些特定器官,但基因突變攜帶者發生的腫瘤幾乎都位于乳腺和婦科器官,有人認為與癌癥易感體質有關。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后,突變對月經周期的影響使細胞產生非自治機制,該機制反過來成為女性上生殖道上皮細胞腫瘤的大危險因素。
總體而言,一般人群基因突變的發生率為0.2%,其中包括許多意義不明的序列,適用于臨床分子檢測。微衛星單體重復序列的長度,與DNA復制過程中堿基錯配頻率呈反比,表明與較長片段的重復相比,單核苷酸的重復更容易發生復制錯誤。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后發現,在人類的基因組中,單核苷酸的重復也是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