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治療上須證實基因易位的融合
發布日期:2018-03-22多年臨床表明,基因融合在相當數量的黏液表皮樣癌病例中,是可以檢測到的。淋巴瘤治療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對這種疾病的診斷、預后和治療也有重要影響。對于懷疑涎腺腫瘤的病例,細針穿刺細胞學的應用逐漸增多,其結果可作為協助診斷的辦法,但對于這種評估方式仍有爭議。
細針穿刺細胞學對診斷高級別,或中等級別黏液表皮樣癌較為準確。但對于低級別腫瘤診斷,則不令人滿意。淋巴瘤治療后當結果不確定時,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在這些細胞上,進行MC77-M4ML2基因易位或蛋白檢測,可能對診斷有所幫助。
盡管還需要淋巴瘤治療的臨床研究,來證實這種方法的實用性。高級別黏液表皮樣癌,會出現基因易位融合,借助這一點可以在傳統組織學,鑒別診斷低分化腺癌或透明細胞癌。高級別黏液表皮樣癌容易和腺鱗癌、腺棘皮癌,以及非特殊類型腺癌和涎腺導管癌相混淆。
淋巴瘤治療在初的研究中,易位融合僅在低級別和中級別黏液表皮樣癌中觀察到,但我們的經驗,同時近也被其他研究者證實表明。組織學上低級別黏液表皮樣癌,也可表現為具有侵襲性。
對于預后和治療來說,具挑戰性的是中級別的黏液表皮樣癌。組織學分級標準對于形態學分類有用,分子水平研究結果的納入則提供了微觀信息。淋巴瘤治療后對于兩者的結合,會使評估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