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 如何界定治療反應不佳
發布日期:2018-04-02國外臨床上對于TKI,有治療反應及治療失敗的定義,監測CML患者對TKI治療的反應,對于判斷患者預后是非常重要的。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根據血液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學的結果,來評估對TKI的治療反應。血液學反應即白細胞計數,和脾腫大均恢復正常。細胞遺傳學反應即中期細胞中,費城染色體陽性(Ph+)細胞百分比,而分子學反應的評估是通過定量反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qRT-PCR)衡量BCR ABL轉錄水平,好是用國際范圍(IS)來表示。
在IS中,MMR指BCR-ABL轉錄水平<0.1%,即比標準基線低3log。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CMR指的是腫瘤臨床指南中,規定具有足夠敏感性qRT–PCR,仍未能檢測到BCR-ABL轉錄本(例如4.5log)。然而,隨著更敏感的測定方法出現,ABL的減少都可以檢測到,由此引出CMR的真正含義,及轉錄水平低于MMR是否有意義。
同時,包括額外的反應類別,例出現分子學復發,將近70%分子學復發,發生在停用藥物后6個月內。同樣患者重新使用TKI藥物,可再次獲得深層次的分子學緩解。有趣的是,高度敏感、患者特異性PCR在部分患者停用TKI治療,若干年后仍可檢測到原始CML克隆。這意味著沒有必要完全消除病灶,從而使患者獲得功能性治愈。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既往的研究對象異質性較大,尤其是有的患者,使用伊馬替尼前接受過干擾素治療。之前是否接受干擾素治療,對停用TKI后維持深層分子學緩解的結果,一直存在爭議。
因此,研究小組實施了一項針對STIM的隨訪研究,研究對象為既往只接受伊馬替尼治療的CML患者。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介紹到,入選標準與STIM1采用的標準相似,124名患者確認停用伊馬替尼治療,中位隨訪12個月時,48例患者出現分子學復發,94%發生在停用TKI6個月以內。
所有患者,保持對伊馬替尼或二代TKI治療敏感。該項及其他研究表明BCR-ABL轉錄水平低的患者,可繼續停藥治療,只是需要加強密切監測。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后了解到,近來研究者們系統性地強調了,若患者基因轉錄水平大于0.1%(例如,失去MMR),重新使用TKI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