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 多種因素皆可評估相關預后
發布日期:2018-04-11隨著對腫瘤細胞致病途徑,及生物學進一步的了解,癌癥治療開啟了癌癥靶向治療的新紀元。日新月異的生物工程和X線晶體技術,有助于靶向治療藥物的發展。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自腫瘤靶向藥物的出現,如治療淋巴系統惡性腫瘤的抗CD20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單抗和治療CML的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伊馬替尼已改善患者預后,從而改變白血病的自然病程。
對于CLL而言,常用的靶向治療方法,包括抗CD20單抗聯合化療(化學免疫療法,CIT),以及近批準的Bm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依魯替尼用于復發患者的治療。出國看病服務機構了解到,CLL是一種單克隆B細胞疾病,具有特定的免疫表型CD5、CD19和CD23強陽性,而表面免疫球蛋白(slg)CD22、CD79b和FMC-7弱陽性或陰性或輕鏈限制性表達。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CLL多發于老年人,中位診斷年齡72歲。CLL具有高度異質性。臨床、免疫表型、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特征,有助于CLL患者的預后評估。對B細胞受體信號通路在CLL細胞生長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認識,推動了針對通路中重要激酶的新型靶向藥物的研發進展。
BTK、PI3K和脾酪氨酸激酶(SYK),除BCR信號通路,其他促進CIJL細胞生長、生存和趨化的機制包括抗凋亡BCL-2蛋白的過度表達。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還包括微環境因子諸如趨化因子-趨化因子受體相互作用(CXCR4-CXCL12)。
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除了臨床分期,還可以借助幾個因素評估CLL患者的預后,包括使用FISH分析細胞遺傳學風險、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IGHV)區的突變狀態、可變重鏈(VH)基因使用模式、BCR分型、CD38和Zap-70的表達水平,以及血清氐微球蛋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