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 不同腫瘤類型中的獲益
發布日期:2018-04-15多種腫瘤中都存在突變,已成為新型抗癌藥物的一個主要靶點。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然而近年來,以Ras蛋白為靶點的研究越來越少,尤其是法尼基轉移酶抑制劑(FTI),其在突變的腫瘤中,并未顯示出臨床獲益。
近來有研究表明,采用FDA批準的兩種藥物,利用二甲雙胍(一種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和芬地林(目前臨床上已淘汰的L-型鈣通道阻滯劑),處理子宮內膜癌細胞系,可干擾K-Ras蛋白在細胞膜上著位。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在子宮內膜癌移植瘤模型中,使用二甲雙胍可延緩腫瘤生長,尤其是突變細胞模型,目前該藥物IH處于早期臨床試驗階段。
因此,二甲雙胍處理突變細胞導致質膜移位,隨后解偶聯MAPK信號通路。同樣地,芬地林導致上移位,抑制信號通路。與此一致的是,芬地林可顯著用西妥昔單抗(抗EGFR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反應率同樣較低,PR僅為5%,SD為10%。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介紹,出現這種低療效的原因,可能為抗EGFR治療在不同腫瘤類型中獲益不同。非小細胞肺癌相關臨床研究表明,EGFR過表達不足以預測EGFR抑制劑的療效,EGFR治療的反應率與EGFR敏感性突變、EGFR擴增、P7EiV表達及未發生突變密切相關。
結腸癌相關研究也表明,抗EGFR治療低反應率,與PTM失活和突變密切相關。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子宮內膜癌中EGFR突變的頻率,尚未有詳細報道,但在有限的II期臨床試驗中,EGFR抑制劑治療復發的、以前接受過治療的女性子宮內膜癌患者,18?21號外顯子突變的頻率在5%?10%。
在漿液性癌和癌肉瘤中,EGFR突變是很罕見的。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了解到,一項評估吉非替尼治療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研究發現,患者的應答狀況與EGFR突變、EGFR表達、EGFR磷酸化以及ERK磷酸化,均無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