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 繼發性耐藥的反應率
發布日期:2018-04-24多年研究發現,約12%的患者出現皮膚鱗狀細胞癌,有時可在開始BRAF抑制劑治療后,數周內出現。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提示在其他皮膚區域,已存在的尺AS突變細胞的MAPK通路,被反常激活。29例皮膚鱗狀細胞癌或角化棘皮瘤中,41%存在RAS突變。
聯合MEK抑制劑與BRAF抑制劑,被認為可減少由于MAPK通路,反常激活導致的毒性反應。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介紹到,而與RAS突變相關的更嚴重并發癥,包括一名患者在接受vemurafenib治療后,出現慢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介紹到,BRAF抑制劑的原發性及繼發性耐藥,盡管初始治療反應率高達48%,絕大多數接受vemurafenib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逐漸產生耐藥,包括原發性及繼發性耐藥。使用BRAJF抑制劑為骨架聯合靶向MAPK通路,其他成員的小分子藥物的聯合治療方案,或可克服耐藥。
從II期臨床研究BRIM-2中,獲得組織標本顯示。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發現,ERK磷酸化減少與客觀反應的相關性,ERK磷酸化增加及繼發性(Q61)、MH(Q56P)或MX1(E203K)突變,則與獲得性耐藥有關。因此,MAPK通路再激活,似乎參與了BRAF抑制劑耐藥的發生。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然而,存在于其他惡性疾病中,干擾藥物結合的BRAF繼發突變,與黑色素瘤的耐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