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癌的主要病理類型及特點
發布日期:2018-05-09據美國數據顯示,肛管癌約占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2.1%。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國外此前一度認為肛管癌,系肛管慢性炎癥引起,處理的方式是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
目前研究顯示,肛管癌的發生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關,其病理生理機制類似宮頸癌。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了解到,同步化療和外照射放療,已基本取代APR手術,成為肛管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該治療方式已經讓大多數患者,在獲得治愈的同時還保留了肛門括約肌。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解剖和組織學上,肛管的范圍包括從肛提肌的恥骨直腸肌,和肛門外括約肌的聯合部,延伸至肛門外緣,平均長度為4cm。肛管被移形帶或齒狀線分為兩部分,鱗狀上皮在移行帶處過渡為腺上皮。
對于確定直腸和肛管之間的邊界,并不容易。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后發現,臨床醫生應根據病理結果對腫瘤分類,而不是外科或內鏡分類。角化或未角化的鱗狀上皮癌,是肛管癌的主要病理類型。腺癌約占肛管腫瘤的20%,其自然病程與直腸腺癌相似,也應按直腸癌治療。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肛管的淋巴回流區域有兩處,齒狀線以上的腫瘤淋巴,回流至直腸和椎體旁淋巴結;齒狀線以下腫瘤淋巴,回流至腹股溝和股淋巴結。因此,患者出現肛管腫物吋,應該檢查腹股溝淋巴結,如果患者的腹股溝淋巴結,出現鱗狀細胞癌,也應該考慮是否合并原發性肛管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