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分子機制可判定治療效果
發布日期:2018-05-25經國外臨床證實,MSI-H的腫瘤不能從5-FU輔助治療中獲益。其分子機制也不清楚,但是可能與MMR基因缺陷、及腫瘤中胸苷酸合酶的水平較高有關。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從分子機制來看,對于II期MSI-H患者,使用以5-FU為基礎的輔助治療,可能帶來不利治療的情況。
此外,海外醫療也有研究表明,包含伊立替康的化療方案、與提高MSI結直腸癌患者生存時間有關。表明聯合用藥,避免過度的免疫毒性,對于這類患者是較好的治療方案。也間接證實MSI狀態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根據結腸癌輔助治療試驗(PRTACC-3)的數據顯示,MSI-H在II期患者標本、比III期患者標本中的更常見,分別為22%和12%。另一項海外醫療研究顯示,MSI-H腫瘤IV期患者中只有3.5%。這些結果表明,MSI-H隨著腫瘤的轉移逐漸降低。
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表明II期患者,MMR蛋白表達缺失、或MSI-H是預后良好的一個標志物。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從技術上講,原發腫瘤或轉移瘤標本、均可進行KRAS基因分型。因為KRAS突變,是結直腸癌的早期在事件。因此,原發腫瘤與轉移瘤的突變狀態,是緊密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