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態性分析可檢測基因的缺失或突變
發布日期:2018-05-26一項新的研究證實,基因融合可能是結直腸癌患者,潛在的治療靶點。然而,全基因組測序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時間更長成本更高,和更復雜的生物信息學分析。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相比之下,如有針對性的外顯子組測序和轉錄組測序,具有普遍優勢。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發現,如增加序列包括感興趣的區域和突變靶點,基因組會很容易實施,其性價比也會較高。例如,目標序列允許分析所有已知的編碼基因,如結直腸癌中的KRAS、PTEN和PIK3CA。目前幾個醫療中心,已經展開了對癌癥患者治療的針對性研究。
然而,將NGS應用到腫瘤診本,除進行了分子檢測外,還收集了包括組織病理結果在內的更多資料。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病理醫生通過常規顯微鏡,觀察診斷癌、腺瘤、異型增生、交界性病變,及疑似腫瘤性病變。并對組織切片,進行分子標志物的免疫染色,來鑒別診斷和評價惡性程度。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介紹,應用PCR-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及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可檢測APC及p53基因的缺失及突變。研究所用的材料為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及染色并觀察后的部分切片。對于遺傳性不穩定性檢測,基因染色以及4個位點的微衛星檢測,可用于篩選遺傳性不穩定性。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對于病理組織學診斷腺瘤的病例,10%的病例經分子檢測后,被確定為腺瘤伴惡性潛能,2%病例考慮可疑腺癌。病理組織學診斷為交界性病變的病例,超過20%被確定為腺癌。另外,12%腺癌被認為顯示高度惡性,在其后的隨訪觀察中也顯示預后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