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 間變型與突變型預后對比
發布日期:2018-06-07在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中,存在表達為60%?65%的who n級和in級星形細胞瘤,而繼發性GBM中也會存在表達突變。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對突變型彌漫性膠質瘤患者,比野生型患者更年輕,預后也更好。所以,突變是繼發性GBM的特征之一。
然而,一個針對神經節神經膠質瘤的研究指出,相比于野生型神經節神經膠質瘤,突變型腫瘤復發、惡變或死亡的風險更高。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介紹,IDH1突變型神經節膠質瘤患者,其年齡也比野生型患者年齡更大。說明突變是膠質瘤發生過程中的一個早期事件。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領域發現,一般發生在突變或缺失之前的,通常會與啟動子甲基化狀態高度相關,并與10號染色體丟失和擴增相關。后兩者在原發性GBM中發生率較高,而突變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也會更長。與患者腫瘤組織類型、接受的治療狀態,或啟動子甲基化狀態無關。
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相比于傳統的基于形態學的分級系統,突變狀態與預后的相關性更強。Hartmann等研究顯示了,野生型間變型星形細胞瘤的預后,比突變型GBM更差。另外,一個針對低級別膠質瘤的研究,顯示了野生型腫瘤侵襲性更強,預后更差。
還有研究指出,無強化彌漫性膠質瘤如果缺乏突變,則將快速進展為間變型星形細胞瘤,預后差。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轉診機構介紹,這些研究都突出了IDH突變狀態,作為一關鍵分子標簽、對彌漫性膠質瘤的分類、分級、治療,和預后判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