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看病 染色體缺失與預后不良相關
發布日期:2018-07-10研發恢復酶活性的藥物,與研發針對突變型蛋白的直接抑制劑一樣,具有挑戰性。探索突變蛋白發揮致癌作用,涉及的關鍵信號通路的基礎研究,已成為熱點。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研究提示激酶通路和PKC通路,為蛋白信號轉導的關鍵節點,和潛在的藥物干預靶點。
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了解到,在不久的將來,選擇性的MEK抑制劑,及ERK抑制劑的應用,將成為激酶依賴性腫瘤藥物研發的范本。目前已經研發出有效的選擇性PKC抑制劑,使得臨床干預成為可能。雖然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療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值得慶幸的是,這類獨特的黑色素瘤終于有了真正的治療靶點。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獲悉,除GNAQ/GNA11活化突變外,研究者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發現了位于3號染色體短臂的BAP1失活突變。
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80%~90%的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存在3號染色體短臂缺失,與預后不良相關。對3號染色體短臂進行深度測序發現,存在BAP1的高頻突變。去美國看病服務領域認為,BAP1通過與組蛋白修飾復合物相互作用,參與細胞周期的調控。
此外,還可能通過與去泛素化酶復合體中、ASXL1分子的相互作用,參與發育相關通路的調節。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在多個結構域中存在的突變區域,是在其與BARD1和BRCA1結合的結構域。由于缺乏恢復功能的藥物,正在探索將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作為干預細胞肩期異常的替代方案。
數種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在BAP1突變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細胞系中,表現出潛在的治療作用。去美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如何充分利用BAP1基因突變,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案,需要更進一步研究。同某些重要的突變一樣,葡萄膜黑色素瘤中BAP1基因突變的發現,促進了靶向治療相關的轉化醫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