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就醫 如何根據分子量對蛋白質進行分離
發布日期:2018-10-01蛋白質的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存在的一種普遍調節方式,在細胞信號傳遞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海外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酪氨酸激酶受體通路,在細胞增殖過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甲磺酸伊馬替尼和格列衛,可阻斷c-abl和c-kit酪氨酸激酶活性。
從而成為有效的抗腫瘤化療藥物,與核酸分離方法類似,蛋白質也可通過電泳進行分離,然而與核酸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蛋白質都帶有負電荷,而且它們也不具有統一的核質比。海外就醫服務領域發現,在電場作用下,自然構象的蛋白質,將會以一種不可預知的方式進行遷移。
海外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為了克服相關問題,在電泳體系中加入陰離子洗滌劑十二烷基硫酸鈉(SDS),以一個SDS分子對應兩個氨基酸的方式,結合于蛋白質分子上,從而使蛋白質帶上負電荷。海外就醫服務機構介紹,負電荷的數量對應于蛋白質的大小即分子量,進而按照蛋白分子量,對蛋白質進行分離。
蛋白質分子比核酸分子小,電泳在對小分子量分子,有更高分辨率的聚丙烯酰胺凝膠上進行,通常SDS消除了蛋白質原有的電荷差別,使蛋白質分子電泳的遷移率,主要取決于本身的分子量。海外就醫服務領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與蛋白質所帶的電荷無關。
在電場作用下,蛋白質分子量的對數,與電泳遷移率間呈負相關。海外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通常巰基乙醇可減少半胱氨酸上巰基的形成,從而使蛋白質多聚體得以解離,所以當有乙醇存在時,蛋白質經過SDS-PAGE分離,從而可對蛋白亞單位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