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原發癌病灶如何檢查
發布日期:2019-01-08國外對18F-FDG PET在頭頸部鱗癌(HNSCC)的評估中,已經成為了一種被廣泛認同的分子影像學技術。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盡管不能替代仔細的內鏡檢查,和醫師的臨床經驗,但18F-FDGPET在大約25%的病例中,對原發癌病灶的檢出有所貢獻。
當用于對進展期頭頸部鱗癌患者,進行初診分期時,PET在大約20%患者中,能夠發現可疑的遠處轉移或第二原發癌病灶,而這其中超過70%的結果為真陽性。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領域發現,PET對于檢出隱匿性淋巴結轉移價值有限,因此不適用于這個目的。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18F-FDG PET是被廣泛接受的應用之一,是對治療后的頭頸部鱗癌患者是否復發進行評估。許多研究都認為,PET對檢出復發癌病灶敏感 性很高(84%?100%),而特異性中等(61%?93%)。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獲悉,一項較大規模的,包括了143例患者的研究在外科手術(64%)、放療(97%)或化療(65%)之后,進行18F-FDGPET檢查,PET的總體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6%和72%。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領域認為當分別從局部、區域和遠處的角度,評價18F-FDG PET的效能時,其對區域和遠處病變的特異性較高,均為95%;而由于存在假陽性,對局部病變的特異性較低,為79%。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了解到,假陽性的結果常常由治療相關影響、炎癥、感染或近期的活檢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