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子技術可對癌癥進行分層
發布日期:2019-01-11國外臨床,已經開始看到大型研究起初的某些影響,這些研究利用分子分型技術,將癌癥患者進行分層,并對疾病的復發風險進行預測。例如已經利用多重定量PCR,分別對淋巴結陰性的乳腺癌患者,及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患者的復發風險進行分層。
微陣列技術,已廣泛用于界定多種類型腫瘤的分子亞型,及對乳腺癌患者的復發風險進行分層。這些技術方法的成功表明,早期藥物研發中的技術方法,之后可能在新療法的療效預測上產生相似作用。
相關藥物的安全性事實證明,人們在調整藥物劑量,以獲得更佳療效的同時,也可做到更大限度地減少藥物副作用。而硫代嘌呤甲基轉移酶(TPMT)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GT1A1)基因,與體內藥物運輸及代謝相關,因此上述兩者均參與藥物代謝動力學活動。
維生素K環氧化物還原酶復合體1(VKORC1)基因,是華法林(warfarin)的作用靶點,該基因的變異,可對華法林的療效應答產生影響。且TPMT催化巰基嘌呤類藥物,可用于治療包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多種自身免疫病在內的多種疾病。
TPMT活性可分為三等級,90%的個體具有高活性,10%具有中等活性,小于1%檢測不到活性。經研究證實,在雜合子或純合子突變中,三個TPMT基因的遺傳變異可占近90%,因此發展了相關檢測技術,以預測標準劑量的巰基嘌呤藥物,導致急性骨髓抑制的風險性。
在血液紅細胞中,已知的TPMT變異僅占其表型變異的2/3。這表明TPMT活性,仍受其他遺傳學及環境因素調節。目前在野生型純合子或雜合子患者中,TPMT檢測仍會出現假陰性結果,這導致這些患者的實際療效,比TiMPT檢測所預測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