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的活檢標本能不能常規采集
發布日期:2019-01-12臨床上選擇正確的劑量和時程,一旦藥物進入初次人體試驗,就必須對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及其靶向藥效學行為,做詳細周全的回顧。這種藥能否達到足夠的血藥濃度,能否作用于靶點,必須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驗證;經典藥代動力學評估,解決了全身給藥的問題。
但是,由于我們無法對腫瘤組織內部進行直接分析,所以藥物向腫瘤的實際遞送,是很難評估的。通過對臨床前期模型的分析,臨床推斷出了給藥時程,但是相關劑量的確定,需要經過臨床劑量遞增試驗的安全性及毒性評估。
通常在2期試驗中,基于更簡單也更容易實行的原則,即更多就是更好,以更大耐受劑量給予傳統的細胞毒藥物。對于分子靶向治療而言,不希望治療使患者,擔負嚴重的毒性風險;相反對工作人員而言,界定更優及更低有效生物學劑量,是較為可取的。
為靶向治療的遠期臨床評估,界定更優或更低有效生物學劑量,并不像定義MTD那樣簡單直接;如單克隆抗體的任何可行劑量,都可能不引起劑量限制性毒性。為了評估藥物,能否作用于腫瘤患者的靶點,需要事先在臨床前期模型中,對藥效生物標志物含量進行測量,并將這種做法推廣到更多工作之中。
在大多數實體瘤1期試驗中,于治療期間常規采集腫瘤活檢標本,是有難度的;研究者經常只能監測替代組織,如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或皮膚活檢。在試驗藥物劑量逐漸增大的過程中,上述替代組織可表明,藥物在劑量遞增過程中,是否可對靶點產生調節作用。
但與藥物對腫瘤效應之間的相關性,尚未得到證實。侵入性更小的藥物活性,其微創腫瘤特異性評估,可利用功能成像技術如PET,或動態對比增強MRI掃描,及通過監測循環腫瘤細胞藥效等,為早期臨床劑量遞增試驗,提供有價值的藥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