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治療中如何應用納米技術
發布日期:2019-01-18隨著對納米技術,及其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利用簡單的分類學,研究可將這些平臺劃分成,分析和診斷的實驗室應用;以及用于體內診斷成像,和定位治療的平臺。臨床還對為了提高生物相容性、而進行的緩釋藥物運輸,藥物改造、組織工程和納米結構材料進行了綜述。
而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的起源是C60分子,或者說fullerene的發現,及掃描隧道顯微技術的發展,這在當時給予了人們操縱單個原子的能力。盡管整體重要性尚未被完全認知,但納米技術已經在制藥,尤其在腫瘤學方面應用了好幾年。
脂質體是典型的藥物轉運納米顆粒,脂質體包裹的阿霉素在二十年前,就被美國藥物與食品管理局(FDA)批準,用于卡波西肉瘤的治療。隨后又被批準治療轉移性乳腺癌,和復發性卵巢癌治療。
目前,正在進行的脂質體相關臨床試驗有上百種,也使其成為了首個在癌癥治療中,廣泛應用的納米技術。如磁共振成像(MRI)中普遍應用的成像造影劑,還包含了T納米級顆粒,比如氧化鐵(iron oxide)的相關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