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就醫 血管內皮如何進行靶向治療
發布日期:2019-01-16國外領域表明,磁性納米顆粒(MNP)作為MRI造影劑,是當今研究的熱點之—。相關T1模式的Gel納米顆粒,和T2模式氧化鐵納米顆粒,都能作為造影劑的方式,已在動物模型上得以論證。由于納米顆粒使雙模式成像成為可能,所以在一個平臺上,同時進行光學和MRI檢測,都具有生物分子靶向性。
基于葡聚糖的ferumoxytol作為T1造影劑,常被用于觀察前列腺癌患者的淋巴結活動;其納米成像領域,對淋巴結轉移的興趣,源于希望通過非手術的方式,對淋巴結進行分析。特定條件下,并利用納米顆粒系統的排除特性,使其成為一種不需要額外生物分子靶向的造影劑。
而血管內皮又是納米顆粒滲透到腫瘤的障礙,但是因為排斥機制,納米顆粒被長時間停留于病理性動脈血管。Cheresh領導的小組利用這—機制,對動物腫瘤模型中的血管生成,進行了成像觀察,發現利用病理血管內皮、過度表達整合素這一特性,能在動物模型中對其進行成像和靶向治療。
MRI納米顆粒,更先用于體內成像和組織分析,這有利于靶向生物標記的發現,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其量子點擁有許多不同的發射特性,且不會被光漂白,因而使其作為光學成像造影劑,會擁有巨大潛力。近期在動物模型上,又用于癌細胞不同的微環境,如血管、血管周邊細胞和基質上,來區分癌細胞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