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突變
發布日期:2017-02-03肺癌的發生發展包括多個階段,從正常的支氣管上皮到異型增生,繼而形成原位癌,終形成浸潤性癌。這一系列的變化包括致癌基因的激活、腫瘤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基因組穩定性的喪失。這些改變可以是遺傳性的(通過缺失或突變),也可以是表觀遺傳學的(甲基化),結果導致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改變。出國看病專家介紹到,NSCLC的發展與多種抑癌基因及癌基因的突變有關(見表)。
一小部分體細胞突變(驅動突變)對肺癌發生、腫瘤進展至關重要,賦予癌細胞選擇性生長優勢。癌細胞常對持續激活的體細胞突變的基因“成癮”,以便于維持其惡性表型。
(1)P53基因與DNA修復、細胞分裂、細胞凋亡及生長調節有關。在正常條件下,當DNA損傷發生時,P53產物增加。P53量的增加可誘導細周期阻滯于G1期,以便進行DNA修復。如果存在P53缺失或突變,則不能獲得G1期阻滯,而且異常細胞進入S期,進一步細胞分裂、擴大遺傳學損害。50%的NSCLC有p53突變。
(2)Rb(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也同樣調G1期生長阻滯。Rb基因5'端的CPG島超甲基化被認為可導致Rb基因沉默和腫瘤進展。15%的NSCLC發生Rb基因突變。
(3)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家族含四個跨膜酪氨酸激酶受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ErbBl、HER1)、ErbB2(HER2/neu或HER2)、ErbB3(HER3)和ErbB4(HER4)。配體與胞外受體結合后發生二聚化,導致酪氨酸激酶的活化,以及隨后的下游信號轉導通路,包括Ras-Raf和Akt蛋白激酶的增加。這些通路調節血管生成、細胞增殖和生存。
編碼EGFR酪氨酸激酶結構域部分的EGFR外顯子18~21的點突變,預示著腫瘤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敏感。常見的EGFR敏感性突變包括19號外顯子缺失和21號外顯子L858R突變。這些突變更常見于腺癌、亞裔、從未或輕度吸熠的女性患者。美國或歐洲NSCLC患者的EGFR突變率可達10%,亞洲NSCLC患者的陽性率為30%~50%。EGFR酪氨酸激酶結構域的獲得性突變可引起EGFRTKI耐藥,常見的是EGFRT790M突變(占獲得性耐藥病例的50%)。
(4)K-ras為癌基因RAS家族成員之一,編碼一種21kDa的鳥嘌呤結合蛋白,介導從細胞表面受體向胞內轉導信號。Ras-Raf途徑產生EGFR跨膜酪氨酸激酶下游的信號通路,促進細胞生存和增殖。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在一般情況下,EGFR突變和K-ras突變相互排斥,K-ras突變導致EGFRTKIs耐藥。Ras可以通過點突變或過表達激活。K-ras突變發生在組織學為腺癌患者(15%~30%),白種人和吸煙者發生頻率更高,而在亞洲患者發生頻率較低。
(5)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是一種受體酪氨酸激酶,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異常表達。ALK與各種各樣的伴侶基因融合,常見的是EML4,導致其二聚化及組成性激酶活性,這種活性可以引起參與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細胞通路激活。3%~7%的NSCLC患者有ALK融合。ALK融合更常見于年輕患者、從不或者輕度吸煙者、含有印戒或腺泡組織的腺癌患者,大多數患者為EGFR和K-ras突變相互排斥的。ALK融合預示對克唑替尼敏感,后者是一種ALK/METTKI。
關鍵詞:出國看病服務機構,愛諾美康,小細胞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