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在GIST治療中的有效性并無證明
發布日期:2017-04-26一些研究者試圖確定伊馬替尼治療GIST患者的佳有效劑量。兩項大型國際隨機IE期臨床試驗,比較兩種不同劑量伊馬替尼治療GIST患者的療效。這些研究設計相似,合并在一項Meta分析(MetaGIST)中。患者隨機分配接受伊馬替尼400mg每天1次(病情進展,則交叉到每天800mg)或400mg每天兩次(每日劑量為800mg)。兩項試驗的劑量之間的有效率[大部分為部分緩解(PR)或疾病穩定(SD)]相似。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在個體試驗及Meta分析中,采用800mg的劑量,PFS得到延長,但OS在不同的劑量組之間無差別。
Kit基因突變中,70%被發現在外顯子11、10%在外顯子9;外顯子13和17罕見受累。Meta GIST分析的一個亞組分析中,對于KIT外顯子9突變的患者,更高劑量伊馬替尼與更好的PFS相關,但是再一次表明更高劑量與OS改善無相關性。此外,大約80%的患者終發生KIT外顯子的二次突變而導致疾病進展。因此,目前的建議是開始治療時采用每天400mg,對無反應的患者提高至每天800mg。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伊馬替尼治療總體上耐受性良好,大多數常見的毒性包括1級或2級不良事件,常見的有惡心、腹瀉、眶周水腫、肌肉痙攣、乏力、頭痛和皮炎。蘋果酸舒尼替尼是一種口服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具有抗腫瘤、抗血管生成活性。舒尼替尼被批準用于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后疾病進展或不能耐受的GIST患者。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隨機化的DI期試驗確認舒尼替尼作為二線治療312例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后進展或不能耐受的GIST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以2:1比率隨機接受舒尼替尼50mg/d,連續4周,休息2周(207例)或安慰劑(105例)。
舒尼替尼組和安慰劑組的客觀緩解率分別為8%、0。舒尼替尼組的中位疾病進展時間明顯延長(6.3個月vs.1.5個月)。在安慰劑組59名患者因疾病進展轉到舒尼替尼組。10%的患者隨后出現部分緩解,提示在疾病的早期階段給予舒尼替尼,可觀察到舒尼替尼的佳治療效應。高血壓和虛弱是舒尼替尼常見的不良反應。
瑞格非尼是一種新型的多激酶抑制劑,靶向涉及腫瘤血管生成(VEGFR1-3和TEK)、致癌基因(Kit、Ret、Rafl、BRAF和BRAFV600E)及腫瘤微環境的幾個蛋白激酶(PDGFR和FGFR)。瑞格非尼在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療后進展的轉移性GIST的一項1H期臨床驗證,瑞格非尼治療患者的中位PFS為4.8個月,而安慰劑為0.9個月(HR:0.27;95%CIO.19-0.39;P<0.0001)。瑞格非尼沒有顯著改變0S;然而,在這個試驗中允許交叉。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高血壓、手足皮膚反應和腹瀉。
放療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放射治療在GIST治療中的有效性也沒有得到證明,通常在極少數情況下為緩解癥狀而保留。
小腸腺癌
盡管事實上小腸包含了小腸表面積的90%以上,實際上,小腸腺癌(SBA)是一種罕見的實體瘤,占全部胃腸腫瘤的2%。SBA占小腸惡性腫瘤的1/3,其余組織學類型為神經內分泌癌(類癌)、淋巴瘤和GIST。SBA的罕見限制了對此病的自然史、預后和患者治療的研究。近的研究表明SBA與結直腸癌的相關性的密切程度高于胃食管癌。鑒于缺乏臨床試驗數據來支持治療推薦,SBA的治療通常類似于結直腸癌。
流行病學
據報道,美國每年約有6110例小腸腺癌新發病例,有1100人死于此病。在美國,腺癌的發病率估計為(5.7~7.3)/100萬。一些研究表明SBA的發病率在增加,尤其是發生在十二指腸區域的SBA,這可用上消化道內鏡使用頻率的增加來解釋這一點。雖然SBA只有大腸腺癌的1/50,但它們有著相似的地理分布,在西方國家更加突出。此外,傾向于在同一個人身上同時發病,大腸癌幸存者的SBA患病風險增加,反之亦然。
危險因素
I.遺傳傾向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這種情況的患者在整個小腸和結腸可發生多發性腺瘤,這可能引起腺癌。結腸之后,十二指腸是發生腺癌的常見部位。出國就醫服務機構介紹到,來自Johns Hopkins的Offerhaus等在199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遺傳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十二指腸腺癌的相對危險度超過300倍,但胃癌和非十二指腸小腸癌的風險并未增加。
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除了結直癌變外,有此遺傳綜合征的患者亦可發生子宮內膜、胃、小腸、上尿路和卵巢癌。有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的患者發生小腸腺癌的終身風險為這是一般人群風險的100倍以上。家族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患者的SBA均勻分布在整個小腸。發病年齡年輕,似乎較散發性小腸癌有更好的預后。
Ⅱ.易患疾病
1.克羅恩病克羅恩病患者的SBA相對風險估計在15和超過100倍之間。與大多數SBA不同,克羅恩病相關腫瘤一般發生于回腸,反映了克羅恩病的分布。腺癌的風險在克羅恩病發作至少10年后才表現出來,而腺癌通常發生在20年之后。
2.腹腔疾病(非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有腹腔疾病患者出現小腸淋巴瘤和腺癌的風險增加。2001年Green等在美國進行的一項成人腹腔疾病患者的調查發現,發生淋巴瘤的相對風險為300倍,腺癌的相對風險為67倍。對比與腹腔疾病不相關的那些患者,與腹腔病變相關的SBA似乎其DNA錯配修復缺陷的發生率增加,并且與更早期的診斷和更好的預后相關。
3.Peutz-Jeghers綜合征Hemminki報道,與一般人群比較,有此綜合征患者的發病率約增加18倍。
病理學
出國就醫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大約50%的SBA出現在十二指腸,30%在空腸,而20%在回腸。類似于結腸腺癌,那些在小腸中的腺癌起源于癌變前的腺瘤。SBA既可以散發又可以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情況下發生。
散發性SBA的基因分析表明與結直腸癌的病理發生的相似性和不同。雖然K-ras突變和P53基因過度表達似乎在SBA與結直腸癌一樣常見,但APC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結直腸癌的特征性突變,在SBA中不常發生。SMAD4/DPC4基因在SBA中也顯示為滅活,該基因在胰腺和結直腸癌中常出現突變。大多數SBA是孤立的無蒂病變,通常與腺瘤相關。它們通常為中分化,而且幾乎為酸性黏蛋白陽性表達。SBA中CEA、CA19-9和P53可呈陽性。c-ErbB-2、Ki-67及tenascin的表達亦有描述。來自空腸的SBA可顯示神經內分泌標志物染色陽性。
臨床表現
SBA的臨床表現與原發腫瘤部位、生長方式、轉移擴散的程度有關。通常癥狀初無特異性,包括貧血、出血、腹痛、嘔吐、惡心,或局部晚期患者出現梗阻和(或)穿孔。由于SBA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從癥狀初始發生到診斷之間的時間通常較長,多為6~8個月,在診斷時出現高比例的晚期患者(與結直腸癌相比)。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局部區域淋巴結、肝、肺和腹膜。
出國就醫服務行業的先行者之一愛諾美康,是出國嚴肅醫療服務行業的者。三人出國醫療行,必有一人是愛諾,已成業界常態。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專注于為腫瘤、神經、心臟等嚴肅疾病患者提供全程無外包的完善服務。公司目前接收的各類病種已達200多種。“我們做的是一輩子的事業,不是急功近利的生意。”這是創始初心,更是企業服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