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不常用是由于它會導致患者治療次數加多
發布日期:2017-05-15如果采用三維適形放射技術,患者應按RTOG9811研究接受治療。如果考慮IMRT,RTOG發表的勾畫GI盆腔腫瘤解剖的指南應該參考,以及RTOG 0529也應該參考。患者完成確定性放化療治療后,應臨床隨訪8~12周。出國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Cummings研究表明,腫瘤消退的平均時間為3個月,但有些患者可長達12個月才發生消退。
因此,如果在8~12周有持續性疾病,患者應密切隨訪(每月)記錄消退。在后續的一系列檢查中只要記錄到腫瘤消退,患者可繼續監測。然而,不論何時如果有進展,那么應當考慮活檢后進行挽救性APR。
分期治療方式
0期:
對于不侵犯肛門括約肌的肛周病變區域,手術切除是治療選擇。
I期:
(1)小的、分化好的、且未侵犯肛門括約肌的肛周腫瘤可選擇廣泛局部切除術。(2)所有其他的肛周和肛腸I期腫瘤可采用聯合5-FU/MMC放化療。(3)不能耐受化療的患者,如高齡或合并多種并發癥,可給予單獨放療。(4)APR手術挽救適用于放化療后仍有病灶殘留的肛管癌。
Ⅱ~ⅢB期:
(1)采用5-FU/MMC的放化療是推薦的初始治療方法。(2)不能耐受化療的患者可給予單獨放療。(3)APR手術挽救適用于放化療后仍有病灶殘留的肛管癌。
IV期:
出國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鑒于該病總體上罕見,有關轉移性疾病的治療的數據是有限的。沒有可用的Ⅲ期數據,只有非常有限的Ⅱ期前瞻性數據是可用的。廣泛使用的治療方案是順鉬+5-FU,該方案已被NCCN推薦為一線治療。有效率高達50%~66%,中位生存12~34.5個月。應該鼓勵參加臨床試驗。姑息治療仍是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持續性或復發性肛管癌
APR手術考慮是持續性或復發性疾病的治療選擇,20%~40%的患者可獲得長期控制。對于持續性疾病,RTOG 8704研究中治療的22例患者,給予9Gy加量聯合5-FU+CDDP作為挽救治療。終,手術干預后,22例患者中有12例持續無病生存。鑒于有限的數據,手術仍為放化療失敗后的標準治療。
1.隨訪關于佳的隨訪方案沒有前瞻性數據。NCCN建議如下:直腸指檢、肛門鏡檢查、腹股溝淋巴結觸診,每3~6個月1次,連續5年。對于診斷時T3~T4期或腹股溝淋巴結陽性的患者,應考慮胸/腹部/盆腔影像學檢查,每年1次,連續3年。
2.預后國家癌癥數據庫提供了不同分期的鱗狀和非鱗狀組織學類型肛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數據庫資料來自于1998~1999年診斷的3598個病例。對于鱗狀細胞癌,5年生存如下:I期為71.4%、II期為63.5%、ⅢA期為48.1%、ⅢB期為43.2%、IV期為20.9%。非鱗狀組織學,5年生存率如下:I期為59.1%、II期為52.9%、ⅢA期為37.7%、ⅢB期為24.4%、Ⅳ期為7.4%。預后顯示分期相對應的鱗癌和非鱗癌之間有統計學差異的差生存率,ⅢA期除外。
治療手術
(1)手術仍然是唯一的可能治愈HCC的手段。出國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在美國,僅有5%的患者可行手術治療。(2)HCC的手術方式取決于兩個因素:腫瘤范圍和基礎肝實質疾病的嚴重性。(3)部分肝切除:僅有13%~35%為手術適合患者。體積小的腫瘤的效果好。殘余肝臟中腫瘤復發為常見。10%-29%的患者可能行重復肝切除。手術致死率小于5%,但存在肝硬化時更高。長期無復發生存率平均為40%或更高,在仔細選擇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達90%。術后發病率和死亡率與手術切除的程度有關。主要術后并發癥包括膽漏和胸腔積液。(4)全部肝切除和肝移植:肝移植適用于嚴重肝硬化或需要廣泛切除后僅存留很小的肝臟儲備的患者。(5)原位肝移植(OLT)適用于不可切除的、單發、直徑矣5cm的HCC患者,或有3個獨立的病變且每個病變均不超過3cm,沒有大血管的浸潤,沒有區域淋巴結或遠處轉移(Milano/Mazzaferro標準)。基于這些標準,4年生存率報告為75%~85%。(6)盡管這仍存在爭議:通過活體肝移植,生存結果可進一步提高。(7)移植的不利因素包括價格昂貴、缺乏專門進行該手術的中心,以及供體肝的缺乏。
消融技術
(1)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治療的患者,局部消融是安全和有效的,也可作為肝移植的橋梁。(2)經皮無水乙醇注射(PEI)和射頻消融(RFA)對于小于2cm的腫瘤的療效相當。然而,在所有大小腫瘤,RFA的壞死效應是可以預見的,并且在直徑較大的腫瘤中,其效果明顯優于無水乙醇注射。出國就醫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PEI現不常用,因為與RFA相比它會使患者不舒服且需要治療的次數更多。此外,由于乙醇注射過程中形成的氣泡會使超聲難以顯示病灶的邊界。
RFA的主要缺點是其成本高,對于鄰近大血管的病變療效有限,且不良事件(胸腔積液和腹腔出血)有較高的發生率(高達10%)。消融術后復發率與切除術后復發率一樣高。某些復發會發生在治療結節的附近,并且歸因于消融區域外可能有微衛星病灶的存在。冷凍療法也很安全,對較大的腫瘤比RFA更有效,但不太適合經皮方法。
肝動脈化學栓塞[經動脈化療栓塞(TACE)]基于超過80%的腫瘤血供來源于肝動脈,正常肝實質則僅提供20%~30%的原理。肝動脈結扎或栓塞可以誘導短暫的腫瘤緩解,而且當與化療聯合應用時可能更有效,雖然數據是沖突的,TACE的療效已在一些Meta分析中顯示,對于局部晚期HCC,與佳支持治療比較,TACE有更優的無進展生存期(PFS)。
TACE的適應證
1)大的、不可切除的、且不適合局部消融的HCC的治療。2)等待原位肝移植的患者,為了降低因局部腫瘤進展而引起的腫瘤原位肝移植的脫落率。
任何情況下的益處都高度依賴于病例組合,包括腫瘤相關的因素,以及已經存在肝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適合TACE的是病灶無法手術切除的、沒有血管侵犯或肝外 轉移,且有肝功能儲備(即Child-Pugh分級A或B肝硬化)。出國就醫一項隨機試驗,對212例Child-Pugh分級A/B肝硬化和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直接對比傳統TACE應用多柔比星(50~75mg/m2)及藥物洗脫珠(DEBs)的TACE(每次介入操作給予150mg多柔比星)。
在DEB組,6個月客觀有效率較高(52%vs4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嚴重肝膽毒性和多柔比星相關的不良反應均顯著較低。盡管使用這種技術的遠期預后尚不明確,DEBs仍可優先選擇。(10)TACE的絕對禁忌包括完全沒有人肝血流(門靜脈血栓形成)、肝性腦病、膽道梗阻和Child-Pugh分級C級肝硬化。
專注重大疾病的服務機構愛諾美康CEO陳博士介紹說:目前我們已經轉診了超過200種類型的癌癥患者,出國就醫約70%治療方案被改變,很多患者獲得了緩解,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重大疾病的患者可以考慮出國,多一份選擇,多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