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美國醫生為何把風險放在自己身上?
發布日期:2017-05-07幾年前,海外醫療大多是以美容、抗衰老等“輕醫療”為主,主要地點是在韓國、瑞士等國家。近年來國人正從“輕醫療”逐漸向重大疾病轉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有經濟條件的情況下會選擇海外,給自己尋求生存的希望。目前,中國每年尋求出國的患者已破5000人,70%的是癌癥、心臟病等重大疾病。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國不再是一件難事。據業界統計,在未來十年該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
國人選擇海外醫療,一方面是因為國外醫療技術國內,同時在藥物研發和審批上市也同樣比國內更快。在國內,癌癥的五年存活率只有30%,而美國能夠達到69%,在安德森癌癥中心,這個概率能夠達到80%!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患者選擇出國也就不讓人意外了。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美國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治療方案及醫療服務,很多癌癥晚期的患者都得以保留自己作為病人的尊嚴,提高相應生活質量。
48歲的李女士就是患者群體中的一個典型例子。2015年8月,李女士在上海醫院被確診患了婦科惡性癌癥,隨后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手術,并開始放化療。經歷過巨大痛苦的治療過程,本以為癌癥已經成功切除,李女士回歸到了正常的生活之中。但不幸的是,沒多久,癌癥便復發了。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后面,上海、北京的知名專家均表示,上次的放療導致盆腔粘連嚴重,沒有辦法再次手術,如果手術可能會造成膀胱瘺,需要終身插尿管生活,只能進行化療。
在第一次治療過程中,與李女士同病房的一位曾接受過造瘺手術的病友,毫無尊嚴的生活讓李女士陷入了絕望。這次復發來到醫院重新治療,那位病友卻也不在了。在國內進行了多療程的化療后,李女士的病情仍無絲毫好轉,半年之后,李女士將治療的希望放在了這條道路上——海外醫療。
(美國醫院)患者等候呼叫器
在美國醫院,李女士經過醫院詳細檢查,被明確告知可以手術。這場長達五小時的手術由多位專家聯合進行,終完全切除腫瘤,沒有出現并發癥,也不用再進行放化療,只要進行定期復查。
盡管手術有風險,但是不做手術患者的風險更大,美國醫生把手術的壓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為了保護醫生自己把風險轉嫁給患者。我們國內醫生的手術數量更多,經驗也更多,但在醫患糾紛等等的背景下,國內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往往更多的是保護醫生自己,而不是對患者好。
專注重大疾病的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到,患者選擇海外并不是盲目跟風,萬里奔波只是為了更好的治療條件和醫療技術,海外醫療行業已然成為了不少重大疾病患者的剛需。另外,國外醫生“以患者為中心”更負責任的態度,讓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療,“對抗癌癥做一個真正有尊嚴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