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療 抑制基因是研究缺失性作用時被識別的
發布日期:2017-06-18轉移是一個極度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腫瘤細胞中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變化的調控,顯然還有許多潛在促轉移基因有待發現。因為遺傳因素常常被隱藏在“假陰性”的數據之中,而這些數據都是建立在轉移過程中特定的一個步驟,實驗系統的不完善導致很難發現這些遺傳因素。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通過精確地定義介導轉移和與轉移相關的基因變化的本質,將有可能夠找到可用于開發藥理學和遺傳學防治腫瘤發展某些致命階段(轉移)的新靶點,尤其是抑制轉移過程的關鍵步驟,如外滲、在血管中存活、內滲和(或)新的部位定居生長(包括本章重點提到的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變化)。比較腫瘤基因組研究通過比較原發灶與轉移灶基因表達的差異,不斷發現一些特異性基因表達標簽。
這些分子標簽能夠發現一些轉移過程中尚未發現的基因與通路,從而有利于探討這個復雜多步驟的過程。將來應用藥理學(包括小分子藥物)和遺傳學方法(包括ShRJNA、siRNA和microRMA)改變特定的促轉移基因的表達或者下游的信號通路,或許為抑制癌轉移提供有效的手段。
專注重大疾病的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20世紀70、80年代,科學.發現和技術革新使我們對腫瘤生物學的分子機制迅速有了深人理解癌基因、抑癌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的闡述,極大地幫助在分子水平上開展對原發性腫瘤病因學的研究。盡管如此,腫瘤生物學家對于腫瘤細胞轉移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考慮到腫瘤細胞造成的破壞性后果,科學家期望能有所突破,或許首要的突破口就是腫瘤抑制基因的研究。
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腫瘤抑制基因是在研究功能缺失對腫瘤的發生起決定性作用時被識別的。在抑癌基因發現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原癌基因總是起著主導作用。換句話說,僅僅單個等位基因突變即可造成正常細胞轉化成腫瘤細胞。
然而,不是所有的發病率數據都完全符合這個假說。例如,對視網膜母細胞瘤發生的研究就提出了“二次突變”假說,推測至少在某些腫瘤中,細胞成功地發生惡變必須出現兩個突變(在各自的等位基因上)。的確,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Rb)是第一個發現的腫瘤抑制基因。如今我們認為由于啟動子的高度甲基化二次突變”不一窠以稀少的體細胞突變形式出現,也可以是生殖細胞突變和(或)體細胞突變、體細胞重組、基因轉換和基因功能失活等各種原因造成。已報道的抑癌基因有很多,目前認為常見的抑癌基因包括Rb、p53、APC、PTEN、TSCl和 NF1等。
但是,這種理解轉移進展是有問題的。海外醫療服務機構愛諾美康介紹,目前普遍認為轉移的過程非常復雜,轉移機制的研究非常困難。而且,一旦腫瘤細胞脫離原發灶,患者終出現轉移僅僅是時間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科學背景,1988年,Patricia Steeg和他的同事提出這樣一種假說:類似于腫瘤抑制基因,也存在著轉移抑制基因。一旦它們功能性缺失,會使細胞獲得轉移能力。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他們利用32P標記mRNA探針篩選高低轉移潛能的黑色素瘤細胞系cDNA文庫利用塞示雜交策略,發現只有一個fDNA克隆,除非轉移克隆Nm23,呈現出假說中的表達模式。在低轉移潛能的細胞系中,Nm23 mRNA表達水平高,而在高轉移潛能細胞系中,幾乎檢測不到它的表達水平。體內功能研究表明,在高轉移的人和小鼠細胞系中轉染Nm23,再注射到小鼠中,轉移潛能明顯下降,尤其是肺轉移下降了96%9這些數據證實了Nm23是第^個轉移抑制基因[45\而且,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分子和生物學證據,證明腫瘤形成和轉移是獨立事件,這意味著可以專門研究腫瘤轉移這個領域。
專注重大疾病的海外醫療機構愛諾美康,自成立以來,始終專注于為腫瘤、神經、心臟等嚴肅疾病患者提供全程無外包的完善服務。目前我們已經轉診了超過200種類型的癌癥患者,約70%治療方案被改變,很多患者獲得了緩解,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重大疾病的患者可以考慮出國就醫,畢竟多一份選擇就會多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