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癌癥中心 腫瘤轉移與肌層浸潤相關
發布日期:2018-03-18經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后發現,海外高級別T1期腫瘤聚類分析表明,依據拷貝數的改變、和突變狀態,它們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的亞組。第一個亞組中突變頻繁(70%),染色體畸變罕見。第H亞組為野生型,53突變常見(71%),具有更復雜的染色體改變,但是9號染色體缺失頻率極低。
第二亞組染色體的改變比第三亞組低,但是分期晚,轉移率高。整合基因組分析還表明,突變的腫瘤比野生型腫瘤的染色體更穩定,在非肌層浸潤性腫瘤中突變,與8q獲得是互相排斥的關系。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在肌層浸潤性腫瘤中,腫瘤轉移與10q(包括TDV)、16q和22q的缺失,在肌層浸潤性腫瘤中,拷貝數的改變與突變正相關。
微陣列基因表達分析,顯示獨特的臨床相關亞型。Blaveri等人的一項研究中,無監督聚類分析成功地將腫瘤分成兩個亞組,包含表淺(pTa和PT1)腫瘤與肌層浸潤性(PT2~PT4)腫瘤。而且依據一個基因的表達組合,區分表淺和肌層浸潤腫瘤,分類的成功率達91%。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后了解到,這些腫瘤也可以被分為移行細胞亞型,和鱗狀細胞亞型(成功率為89%),預后好和預后差(成功率為78%)。患者隨訪的規范化操作,需要定期行膀胱鏡檢查。細胞學檢查是應用廣泛的無創性檢查,細胞學檢查具有特征性,但它的局限性是靈敏度低(28%~100%)。
安德森癌癥中心轉診機構愛諾美康介紹,近幾年,多種尿液標記物,在早期腫瘤檢查和膀胱癌隨訪中,顯示潛在臨床用途。膀胱癌的分子標記物的應用范圍較廣,依據采用的是尿液(可溶性尿液標記物)或是脫落細胞(細胞相關的標記物)用于檢測,這些標記物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到目前為止,臨床上常用的商業化標記物還是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