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質瘤復發治療無效,美國權威專家給出“一線”希望
發布日期:2025-06-19華先生,2023年11月行頭顱平掃+增強MR:左側基底節區-島葉異常信號灶(邊界模糊,增強后無強化),考慮低級別膠質瘤。因無任何癥狀,未予特殊處理。08/2024出現偶發頭暈、惡心、嘔吐,伴右側肢體不適。
08/21/2024 頭顱MR示左側基底節區-島葉-顳葉病變較前增大,其內新見多發結節狀強化灶,性質待定:膠質瘤?8/27/2024頭顱MR+MRA示:左側基底節-島葉-顳葉病變,PWI病灶內灶狀稍高灌注,結合MRS,考慮膠質瘤可能性大。08/30/2024 行立體定向腦組織活檢術,活檢病理示:膠質瘤,傾向IDH野生型星形細胞瘤;IDH1/IDH2測序(野生型),MGMT甲基化(甲基化),BRAF(野生型)。
2024年9月12日開始口服替莫唑胺140mg Qd(至2024-10-31),2024年9月19日開始TTF電場治療。2024-9-20至2024-11-1給與質子放療。質子治療結束后,繼續電場治療。
2024-11-28復查頭MR: 與2024-8-27比較,膠質瘤活檢及治療后改變,左側基底節區-島葉-顳葉異常信號灶較前吸收,增強后病灶結節狀、環形強化較前縮小,現較大者大小約19*18mm(原較大者大小約23*17mm),PWI示病灶內部分呈高灌注,符合膠質瘤治療后改變。
2025-2-21復查頭顱MR: 療效評估穩定(SD)。2024-11-28至2025-5-20給予替莫唑胺300mg QN,d1-5, Q4W, 聯合依沃西單抗1200mg靶向VEGF和PD-1雙抗治療(共7周期),繼續電場治療。
2025-5-19復查頭顱MR: 左側基底節區-島葉-顳葉異常信號灶基本同前,右額葉異常信號灶較前增大,右側腦室前角及后角旁類似病灶,左側腦室后角旁可疑類似病灶,考慮膠質瘤進展(PD)。
患者經多種治療后,仍出現復發,國內已無更多的治療方案。患者和主治醫生共同決定尋求美國方案,希望有一些嘗試的可能。在對比了中介咨詢的醫學專業性后,患者和主治醫生共同決定選擇愛諾美康。愛諾美康推薦并預約了美國NCCN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治療指南專家組副主席,Jana Portnow,M.D.,她同時也是希望之城教授、腦腫瘤專科中心聯合主任。
2025年6月初,Jana Portnow教授和患者的主治醫生,以及愛諾美康醫學翻譯L博士一起進行了視頻討論。
根據提交的MR影像,患者右額葉確實出現了一個新的腫瘤區域,這一新病灶位于原放射治療區域之外。因此,新病灶為腫瘤復發而非既往放療引起的放射性壞死,因此無需通過活檢來確認疾病復發。鑒于患者已于2024年9月完成包含1200個基因的分子組套檢測,目前再次活檢然后分子檢測無法提供更多的幫助。由于復發病灶位于不同的區域,患者或許可以對右額葉的新腫瘤區域進行全劑量放療(6000 cGy)。
患者家屬、國內專家都非常希望了解溶瘤病毒和CART治療腦瘤的臨床試驗,而Jana Portnow教授是這方面的權威。她指出考慮到患者的腫瘤位置,不符合神經干細胞溶瘤病毒臨床試驗的入組標準。該研究需要通過手術將細胞直接遞送至腦部。但鑒于患者的腫瘤位置,我們擔心腦室與切除腔之間可能存在物理連接,因為我們不希望將病毒注射到腦室中。此外,日本研究通過與歷史對照組對比分析,有條件批準了一種溶瘤病毒,但溶瘤病毒在隨機對照試驗中的療效如何有待驗證。
另外,約一年前發表的CAR-T細胞臨床試驗中,部分受試者有生存獲益,但并非所有患者的生存期都有所延長。目前我們尚無法預測哪些患者會獲益于CAR-T細胞治療;目前與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相比,CAR-T細胞治療在實體瘤患者中的療效偏低。
Jana Portnow教授指出,患者的腫瘤較為難治,標準治療效果欠佳。一種研究中的新藥LAM561可能有幫助。研究的事后亞組分析顯示,MGMT甲基化患者中發現總生存獲益。可以直接聯系試驗的主要研究者或制藥公司,尋求提供同情用藥。
會診結束后,國內主治醫生和患者商量,將按照Jana Portnow教授的建議積極尋求治療。我們也衷心期待患者能在中美專家的共同治療下,早日戰勝癌癥。